陈海平愣了一下,随即就明白孙传庭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大舅哥确是牛人,总能想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东西。
这个想法确实是妙
淮南之橘和淮北之枳,指的是那六个派往辽东的太监刘应坤、纪用等人。
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六个衔魏忠贤之命而来的太监会是什么好货色,但奇怪就奇怪在这,这六个太监非但没有捣乱,反而起了大用,更难得是领头的太监纪用竟然亲冒矢石,亲自上城头指挥。
这其中当然可能有其它各种因素,但袁崇焕的作用绝对是主导的,六个太监的变化,尤其是纪用,必定是受了袁崇焕,以及袁崇焕带领下的辽东军民的激励所致。
陈海平记得,那一世有人写了一部袁崇焕评传,说袁崇焕是一团火,能感染和激励他人。
袁崇焕确实是一团火,在极端困难的局势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但是,还是那句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袁崇焕也是如此。
陈海平可以压下对任何别的人、事、物的好奇心,但对袁崇焕不行,他早已吩咐过王仲然,责专人打探有关袁崇焕的一切。
他手里有世界上袁崇焕最详尽的资料,陈海平觉得袁崇焕几乎那儿都好,公正、无私、廉洁、勇敢,待人热诚,有能力、有干劲、有主见,认准的事情就不计个人生死荣辱,坚持到底。
袁崇焕可以说是一个缺点极少的人,但没有人是没有缺点的,袁崇焕身上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有主见太自信了。
过犹不及,袁崇焕让自己的主见和自信蒙住了眼睛。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袁崇焕缺乏孙承宗那样的成熟老练的政治智慧。
这是所有悲剧的根源。
不想太深谈这个问题,陈海平淡淡地道:“袁大人不世人杰,让个把太监偶尔转转性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陈海平说的有趣,但孙传庭这会儿没什么心情。沉吟片刻,他又道:“宁锦之战后,建奴再也不会攻打山海一线了,如果我们加快统和蒙古的步伐,那就会把建奴牢牢困死。”
轻轻摇了摇头,陈海平道:“有我们在,不论其他方面的形势如何变化,建奴都已经完了,我们没必要为了他们而改变我们既定的方针。”
孙传庭掌管归化这么久,他当然清楚这支全新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他甚至可以肯定,这是一支世上曾经有过的最强大的军队。
这支军队是陈海平一手缔造的,也是为他而存在的,只要陈海平一声令下,孙传庭完全相信,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舍死忘生地战斗到最后一息。
即便是普通人万众一心,对于对手而言,那也是极其可怕的事,何况是这些受过严酷训练的强悍战士。而且,这些战士对陈海平又岂止是万众一心这么简单,在“万众一心”前面再加上“疯狂的”三个字才算形容的贴切些。
所以,陈海平说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不知为什么,孙传庭心里突然升起了一丝无力感。凝望着暮色里归巢的倦鸟,默然片刻,他直言道:“海平,我觉得限制君权,甚至是把君权完全架空,只把皇帝当作一个尊号,这样也可以让天下这只鹿归公,再没有私人可以去竞逐。”
“您说的对,但是,大哥,我不认为国家衰弱的根本责任在皇帝,因为最终的权力并不在皇帝手里。”
陈海平说过,孙传庭有些艰难地道:“在官手里。”
“对,但还不准确。”陈海平道:“准确地说应该在地主和商人手里。”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分析下
这个时代,地主也是商人,商人也是地主,他们基本是一体的。
陈海平继续道:“大哥,我仔细研究过宋代和我朝的官僚系统,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孙传庭也是大学问,对这个题目自然很感兴趣,何况是这个妹夫提出来的,他自然更好奇:“什么现象,说来听听。”
陈海平道:“大哥,如何对待民间的才智之士始终是一个王朝统治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宋以降,出身平民的读书人越来越多,做官的自然也就越多,赵宋采取优渥的待遇笼络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就脱离了原本出身的阶层,整个官僚系统相对而言是独立的,是站在皇家的立场说话的。对他们个人而言,国家收取的税负越多,他们的高所得不仅有保证,而且还能从中得到更多,因为政策都是他们定的,只要国家有钱,随他们怎么分。所以,通过他们,皇家可以对整个国家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然而,朱明不同,我朝的官俸是历朝历代最低的。大哥应该清楚,科举是需要不少钱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工商阶层更能支撑。他们当官后,俸禄极低,待遇很差,一旦有过错,受到的责罚却非常重,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依附于他们出身的阶层,才能站稳脚跟,才有根基立足。他们是工商业阶层,是民间利益的代言人,他们不是站在皇家的立场说话的,因为那不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
孙传庭听的是目瞪口呆,同时也哑口无言,他清楚陈海平说的都是事实,官员出身确实是以工商业阶层的居多,而且凡是涉及增税的,官员奏疏反对的居多,尤其是涉及工商税的,反对的奏疏更是比比皆是。
正是由于这些文官集团的反复努力,这才使得国家的财政权力不断削弱,对工商业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而这也是万历皇帝弄出那个矿税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大哥,还有,决定一个官员声望的舆论不是控制在皇帝手里,也不是控制在一两个高级官员手里,而是控制在大量和民间利益集团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下级官员,乃至没有官衔的平民读书人的手里。所以,为了得到舆论的好评,这些大老爷们真是前仆后继,连挨板子,挨廷杖都能觉得无上荣光,都能沾沾自喜。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大官,哪个不是以为民请命自居而这些人的势力恰恰盘根错节。”
“在这种形势下,凡是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的,哪一个有好下场张居正只是稍微动了一下他们的利益,就使海晏河清,国库充盈,太仓之粟可支用十年,但张居正又落了个什么下场所幸他死的早,但也是家破人亡,而且那些读书人一直都在丑化他,甚至说他是吃海狗鞭吃死的。”
最后,陈海平略带嘲讽地道:“大哥,朱洪武一心想使子孙万代,废除相权,以文压武,把保家卫国的武人弄成贱业,把所有的权力都归于一人手中,但他万万也不会想到,现在他的子孙大多成了无用的弃物,就是紫禁城里高坐的子孙实际上也成了他视为奴才的那些人手中的傀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