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陈海平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原来霸盘这种事早就有了。那一世有部电视剧,说得就是这种事,好像也是高粱霸盘。
“我们该怎么办”三爷问道。
想了想,陈海平道:“怎么能敲他们一笔,三哥有主意了吗”
摇了摇头,三爷道:“我一天忙得脚不沾地,那还有时间想这破事儿。”
陈海平问道:“这种盘最大有多大”
三爷道:“大约七十万两。”
陈海平道:“现在我们的货有多少”
三爷道:“四十万两左右。”
站起身来,陈海平道:“三哥,我们回去。”
见两人要走,三奶奶问道:“你们想怎么做”
陈海平笑道:“三嫂不想去吗”
瞪了兄弟一眼,三奶奶道:“我才不想回去他们那副熊样。”
陈海平道:“三嫂放心,没事的,我们去去就回。”
三奶奶道:“我说你们俩是不是太不值钱了,怎么也得等他们来求咱们啊”
陈海平道:“都是自家兄弟,何必呢,何况,从今以后,您老就是他们的太上姑奶奶,永远得仰着脖子看您,日思夜想地盼着您能赏他们个笑脸。”
三奶奶乐了:“要是不这样,你小子还得输我二十万两银子。”
“行,不要说二十万两,就是二百万两都行。”陈海平笑咪咪地答道。
―――――到家后,没有任何麻烦,权力重新回到了三爷手中。而且,这次和上次不同,这次的权力是绝对的权力。
对这次夺权,没人有意见,因为这哪是什么权力在全家人看来,三爷分明就是来替他们顶雷的。
这种时候,除了老太爷,很多人都以为陈家完了,现在他们只想保住他们各自的私房钱。所以,当三爷要他们放弃股份的时候,人人都争先恐后,因为股份在好的时候是股份,在破产的时候那就是债。
因为这次的事,老太爷吐了一次血,但还好,没什么大事。这一次,老太爷也意识到了其他的儿子都是他姥姥的废物,所以全力支持三儿子掌权。
重新掌权后,陈海平命王仲然派下人去,跟着他们派去的掌柜伙计,以霹雳手段对所有的买卖来个彻底的大清理。
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严格保密。与此同时,他们一方面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高粱,但暗中却以市场价回购高粱。
高价卖自然卖不出去,但低价买却能买得到。转了年到了三月,他们已经掌控了将近八成五的高粱。
高粱不怎么好吃,光景好的时候没人吃高粱,高粱主要的用途是酿酒,除此而外,高粱还是上好的马料。
陈海平现在没工夫跟那几家较劲,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把这个霸盘做下去。
霸盘就是垄断,垄断就有暴利,这是简单的逻辑。
---------
兄弟们,三更,票啊
第五十九章 功德
对洋芋粑、032188、翊山以及其他书友的支持,面人儿再次致谢。谢谢大家,面人儿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以绝对的质量保证回报大家的支持。
-------------
农业问题什么时候都是大问题,天大的大问题。最紧迫的事情都步入轨道之后,陈海平的注意力转到了农业上。转过年,他开始走村串户,进行调查研究。
不论这一世,还是那一世,陈海平对农业的了解都有限的很,但他知道潮流,知道玉米和高粱才是北方大地的梦中神女。
北方不比南方,亩产相差太多,南方亩产平均能达到四五百斤,但在北方却只有六十几斤。
一个壮劳力在南方只能耕种十亩地,在北方却可以耕种七八十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南方采用精耕的方式,而北方的方式则是粗放式耕作。
调查了半个月,陈海平悲哀地发现,他的工作是失败的,几乎没有什么收获。不管了,陈海平下令,除了必要的菜地外全部种玉米、大豆和花生。此外,陈海平还发现四周有大片的荒地,这些荒地都是不适于耕种的土地,他又下令,把这些地平了,全部种地瓜。
现在这一亩三分地就是陈海平的玩具,他想怎么弄就怎么弄,根本没人反对,反正谁都心里有底,不管结果如何,好心的少爷都不会让他们亏着。
这地方容易大旱,天还很冷,地也没怎么开化,陈海平就不让人猫冬,把人全都赶到了户外,平地的平地,叠坝的叠坝,疏通水渠的疏通水渠。
农民有的是力气,力气不值钱,去年其他地方饿死人的惨状还历历在目,而他们同样受灾,却非但没有卖儿卖女,饿死沟渠,生活反而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好。
在这种情况下,陈海平就是说狗屎是香的,要他们吃,他们也会争先恐后地奔过来的。现在仅仅是出点力气,更何况这力气实际上还是为他们自己出的。于是,随着陈海平的一声令下,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就出现了。
转眼到了三月,播种期到了。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人在训练营,陈海平今年就干脆把田地全部收归国有,统一经营,组成了一个大型的人民公社。
偷懒,没人敢,就是自家人都不让,陈海平的每一个命令都得到了彻彻底底的贯彻执行。
除了有织毛衣任务的妇女和在训练营创办的学校上课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出动了,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就尽一点微薄之力。
陈海平几乎每天都到各处走走,实际上,这里没他什么事,但他仍然每天都去。来这儿自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他愿意来,想来。看到这个场面,陈海平就会想到那一世那个童话般美好的年代。
玉米在这儿还不叫玉米,而是叫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