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鲍尔森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算是莱伊的学长,只不过两人一个就读于计算机学院一个在商学院,从哈佛毕业后,鲍尔森进入五角大楼担任国防部长的助理,这对于一位中西部小镇出身的男孩来说,几乎是一条仅存于梦想中的成长路径——这种发展路线往往都要帕斯特那样的出身才能享受得到。
这一切都注定了鲍尔森是个不平凡的人,离开五角大楼后,他进入高盛,并在这家公司停留整整三十年,从一名芝加哥分部的业务助理一路向上攀升直至成为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高盛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行。
如果鲍尔森还呆在华尔街,他才是那个当之无愧的华尔街之王。
莱伊一直觉得他不应该去华盛顿,财政部部长可不是什么好职位,薪水少不说,权力也不见得有多大,还得卖掉自己手上高盛的股份,总之华尔街这些金融大鳄没人会听财政部长的话,但他们之中许多人会畏惧高盛CEO的权势,前者的威风仅存在于那些冠冕堂皇的名号上,后者却是实打实能搅动世界经济风云。
只不过鲍尔森很喜欢这种体面,他在高盛的时候就爱掺和地区政治,帕斯特说他这个人其实内心中对资本很是唾弃和厌倦,他很强势,但并不是个喜欢滥用权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他心里还保留着一些崇高的向往,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放弃数千万美金的年薪和上亿价值的股票加入华盛顿,成为总统的麾下大将。
也成功从说一不二的华尔街之主变成白宫的二五仔。
他对莱伊说话的时候不像霍华德那样疾言厉色,而是很温和:“我知道你心里有怨气,莱伊,但你也要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是你坐在总统的位置上,你也不会容忍别人拥有你如今拥有的东西。我想我应该不用和你强调世界是不公平的这个事实吧,毕竟你生来富有,你和别人比起来天生就拥有更多的东西,你不能试图得到更多,你的存在即为不公平,所以你也要学会接受自己会遇到的不公平。”
莱伊点点头:“您说的挺有道理,我的确拥有太多东西了。”
鲍尔森惊讶于她竟然承认这个事实,不过三秒钟之后,他改变自己的看法。
因为莱伊接着说:“可是那有什么办法呢,就像你们美国既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又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有繁荣的经济以及文化产业一样,我就是样样都想要,拿到手了舍不得松开,要怪只能怪别人没能力,不像我一样会赚钱。”
鲍尔森:......
很强盗的逻辑,不愧是她。
“你比别人会赚钱,是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更加有钱,富者恒富,有一群人在替你把钱放到私募中投资一些普通人一生都接触不到的商品,才能让你在短短三年内积蓄如此巨额的财富。”鲍尔森道。
“是。”莱伊敷衍他,“所以呢?”
鲍尔森终于忍不住簇起眉头:“莱伊,我是看在帕斯特的面子上才愿意从中调和,要是你这样执迷不悟,白宫可不会再对你客气,你要和总统为敌吗?还是说你自以为自己能抵抗华盛顿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现在就可以随便给你安一个名头将你逮捕,你还能在外面这样逍遥自在,已经是我们退让的结果。”
“那为什么要退让呢?”莱伊咄咄逼人,“为什么不像你们说的一样,直接将我逮捕,安一个罪名,强行把公司抢走。”
鲍尔森瞪大眼睛,他张了张嘴,却没有吐出一个字。
莱伊只能替他说出来:“因为你们不敢,总统名声太差了,他任期只剩下最后一年多的时间,你们共和派连国会都快丢的差不多了,谁都不保证从我手上抢走几家能控制舆论的互联网公司后可以绝地翻盘,你们担心我在监狱里呆上一年就被放出来,然后报复所有这些如今针对我的人,毕竟我这人确实生来就和你们不一样,对么?”
“这是什么值得荣幸的事情吗?”鲍尔森摇头,“你不必为自己的优越而沾沾自喜,我曾经也是位有权有势的资本家,我在高尔夫球场上的一句话可能让道琼斯指数往下跌数百个点,我也可以购买昂贵的私人喷气飞机,住在上亿的别墅中,开着全世界仅此一辆的豪华轿车,享受极致的奢靡。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永远会记得自己童年时期,那个时候我生活在农场里,我父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场主,他养了很多牛羊牲畜,我的休闲活动是挤羊奶,以及喂养我的浣熊宠物。”
“我如今还时常回想起过去简简单单的生活,那是非常珍贵的回忆,也是我成长的缩影,它使我保持惊醒,不被权势财富迷惑大脑。你要知道,即便我们生来不同,但我依然能走过和你一样的路,甚至站的比你更高,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没有什么区别。我劝总统不要针对你也非忌惮你背后的势力,是,梅隆家族和你舅舅会是个很大的麻烦,但这对于白宫来说,他们也不是不能得罪的对象,毕竟你父亲今日已经无法影响俄罗斯的高层决策。”
“我只是不喜欢也不赞成总统的行为,我不想做强盗,我希望他能尊重市场一些,要知道他这样的做法大概率会影响到别的公司对我们共和派的看法,毕竟在美国的俄裔商业领袖有很多,比如谷歌的那位也是如此,但很多时候矛盾无法妥协,为了我的国家,我们必须放弃自己有关自由市场的那一套坚持,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我赶来劝你自愿退出,我想那会是最好的结果。”鲍尔森隔着镜片凝视着莱伊,他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用手指拍打桌面,这是一种上位者不自信的动作。
莱伊垂眸思考片刻,擡起眼皮的时候终于变得很好说话:“可以,我可以退出,但我们得商量好条件。”
“我替你把话带给总统。”鲍尔森立即说。
“不管是雷曼也好,还是通用电气也好,想要我手上的股票,他们都只能按照市场最高价格来购买——先别质疑这一点,这可都是优势股,有投票权的那种。至于MR的股票,我不会放弃,但我可以退出董事会,这是我的条件。”
“你退出董事会,投票权依然在你那家投资公司手里,仍然是你一个人说了算。”鲍尔森可不会被她轻易哄骗,“这不可能,你必须让出一部分MR的优势股份。”
“那就没得谈了。”莱伊摊手,“我不想给出这一部分。”
“你只是还没有想好。”鲍尔森说,“你还不知道现实的残酷,我给你几个月的时间,你再好好想一想,检察院的调查期限是三个月,如果三个月后你仍然不能给我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答案,我想我们只能采取最坏的办法。”
“随便您怎么说吧,我都是这个回答。”
“我很遗憾你是如此的坚持。”鲍尔森站起来,“但我依然希望你再考虑一番。”
他和莱伊握了握手,然后一脸愁苦地开门离开。
他背影很消沉,似乎白宫的工作并未让他得到自己想象中的成就感。
莱伊忽然很好奇他之前在高盛当CEO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样子,又想起一年前他还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过演讲,认为国会出台法案加强对企业的审查,是那些大资本家罪有应得。
鲍尔森不喜欢资本,现在看起来也不那么喜欢白宫,莱伊很好奇,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条违背自己人生道德的职业之路,并将它做的那样的好。
又或者他只是自我认为自己不是那样坏罢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商业银行/投行/私募发展的简易版本
50/60年代的华尔街实际上经历了很混乱的一段时期,牛市熊市交替着来,紧接着很多公司倒闭,为了自保,那个时候体量还很小的投行选择了上市,这为投行资本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也就是这个时候,因为市面上风险太多了,管理又极为混乱,再加上有了计算机,交易计算量成倍提高,五个人的团队也可以完成数额巨大的交易,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可以玩的花样变多,所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小型私募基金诞生,一般认为对冲基金算是私募基金的一个类别,前者的特点是风险性杠杠都更高,受监管也更少。
然后是70年代美国生育率大涨,出现婴儿潮,人口的暴增意味着养家糊口的难度增大,需要买房供家人住,需要供小孩念书,而且生产力发展后社会中产也在变多等等诸多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多,信贷成为核心业务。
这里有一个人,是黑石两个创始人之一的一位,叫做拉涅里·芬克,这个人和所罗门银行的一位高级交易经理,以及房利美(半国有化的房屋放贷公司)的CEO,三个人一起推动了抵押债券的诞生。
投行和私募基金靠着这个赚了很多钱,其中一小部分迅速膨胀到可以跟大型商业银行并驾齐驱的地步。
之前说了投行和商业银行已经被拆开了,银行负责储蓄贷款,投行做融资投资,两边互有联系且又互相竞争,都想压倒对手自己赚大钱,所以有几个胆子很大背景也很雄厚的开始吞并一些其它金融公司来丰富自己的业务形成全能银行,说白了就是新财团,金融帝国,并且在九十年代影响了政府修改法案,同意银行以控股的方式丰富自己的业务,好不容易被拆开的巨头这个时候又合回去了一点。
私募没办法把自己搞成银行,但他们有钱,那个时候亚洲中东经济已经起飞了,他们替全世界有钱人管钱,而且还能从投行银行空手套白狼,所以私募把目光放到地产科技一类的潜力股上,开始吞并这些企业或者控股这些公司,过程也比较血腥。当然这里面有几个比较牛的什么都干,又是投行又能做商业银行业务又是伪对冲基金,高盛就是这种。
欧洲情况会特殊一点,欧洲的投行银行两个部分一直就没有被强拆过,所以有一些体量非常大财团,比如德意志财团和巴克莱财团,在九十年代一体化欣欣向荣的时候,美国的银行其实是有些竞争不过欧洲,所以也促使当时的总统修改法案鼓励银行扩张。
***关于矽谷和金融公司
很多私募其实就是矽谷的大股东,基本每家科技公司都由这些公司控股,去查一下他们的股权构成,全是熟面孔,反反复复无非就是什么黑岩、黑石、先锋、银湖之类的,金融公司反过来又靠矽谷来给他们赚钱。
***关于男主没出场
女人忙起来的时候男人就不要出来拖后腿了,先暂时闭麦三章吧。以及觉得看不到男主或者看不懂剧情被创的可以跟我说,我把看书的币还给你们,我现在上班也累,不会再去修大纲,再加上这本文的正文也就剩个几章了,我只会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毕竟写文确实不赚钱,一个月赚的钱跟我打一天工赚的钱差不多,坚持到现在全凭热爱,只想赶紧写完,然后安心加班,后面有好几章这种内容介意真的可以不看,这句话我也说累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