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紧迫性压倒了一切。烬依据晶灵族通过接触传递而来的知识碎片,开始行动。这些知识专注于如何利用他们特有的晶体材料以及周围可获取的零散物资,构建具备基础功能的简易结构。
他忍着身体的虚弱和星穹武装的沉重,在几块相对完整的大型晶体残骸和扭曲金属片段之间忙碌。过程笨拙而缓慢,能量几乎全靠体力驱动。最终,他勉强搭建起一个低矮的、由不同材质拼凑而成的临时性避难所。结构简陋,接缝处甚至需要他用凝固的生物组织液进行粗略的密封,但至少能提供一个基本密闭的空间,略微减缓生命维持系统的消耗,并隔绝部分宇宙射线的直接照射。
在此期间,那两个较大的晶灵状况持续恶化。他们体表的裂纹如同蛛网般蔓延,内部的光脉已微弱到几乎熄灭。在最后的时刻,他们似乎进行了一次无声的交流,随后将他们更多关于晶能运用和晶体构造的知识,以一种类似精神传承的方式,尽可能完整地传递给了烬。
做完这一切,他们用最后的力量,轻轻触碰了那个陷入沉眠的“火种”。随后,他们的晶体身躯再也无法维持结构,伴随着一阵细微的声响,彻底崩解,化为了两堆黯淡无光的晶体尘埃。他们残存的意识能量,则化作两点几乎看不见的流光,融入了“火种”的体内。
现在,这片死寂的避难所内,只剩下烬,和那个陷入深沉休眠、仅依靠本能微微散发着淡紫色光晕的“晶灵火种”。文明的重量,以一种极其具体的方式,压在了他的肩上。
没有时间感慨。烬将注意力转向了晶灵族留下的知识遗产。
他沉浸在对这些信息的初步解析中。晶灵族的能量运用体系与他所熟悉的星源力截然不同。星源力更倾向于磅礴的释放与转化,而晶能则更注重能量的结构化稳定以及信息承载。这种特性,与他体内那源于“源初协议”的秩序之力,在追求“稳定”与“结构”方面,竟有着某种异曲同工的微妙契合。
而他们的生物信息存储技术更是独特,并非依赖于电子或生物脑,而是将知识以复杂的能量编码形式,存储在特定结构的晶体晶格之中,使得晶体本身成为了活的数据库。
一个想法在他脑中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