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安皇帝乙(1 / 2)

王恭这人向来觉得自己才华门第牛得不行,谁都瞧不上。自从干翻王国宝后,更是觉得自己威望爆棚,没人敢不服。他把刘牢之当成爪牙使唤,却只拿人家当普通部将看待,刘牢之本身也挺有能耐,心里早就憋屈坏了,满是耻辱和怨恨。

元显看准这机会,派庐江太守高素去撺掇刘牢之反水,说事成之后就把王恭的位置和头衔都给他;还让道子写信给刘牢之,给他分析利弊。刘牢之跟儿子刘敬宣说:“王恭当年受先帝大恩,现在还是皇帝的舅舅,却不辅佐朝廷,好几次带兵打京城。我搞不懂他到底想干嘛,就算他成功了,难道还能屈居天子和相王之下?我想借着朝廷的威风,顺道讨伐逆贼,你觉得咋样?”刘敬宣说:“朝廷虽说没达到成康之治那么牛,但也没到幽厉那样昏庸。王恭靠着兵威,根本不把朝廷放眼里。您跟他既不是亲戚,也算不上君臣,就算共事过一阵子,关系也不咋地,现在讨伐他,没毛病啊!”

王恭的参军何澹之知道了这阴谋,赶紧告诉王恭。但王恭觉得何澹之跟刘牢之向来不对付,压根不信。还摆酒请刘牢之,当众认他当大哥,把精锐部队和好装备都给了他,让他带着帐下督颜延当先锋。结果刘牢之到了竹里,直接砍了颜延投降朝廷,还派刘敬宣和女婿东莞太守高雅之回去偷袭王恭。

当时王恭正出城阅兵,刘敬宣带着骑兵横冲直撞,王恭的兵瞬间溃散。王恭想回城,高雅之已经把城门关了。王恭只能单枪匹马逃到曲阿,他本来就不会骑马,大腿都磨出了疮。曲阿人殷确是王恭以前的部下,用船载着他想投奔桓玄,到了长塘湖,被人举报抓了,送到京城,在倪塘砍了。王恭临死前还打理了一下胡须鬓角,一脸淡定,对执行死刑的人说:“我就是瞎信人,才落得这地步。但说句良心话,我难道不是忠于国家吗?只求百年后有人还记得我王恭。”他的子弟和党羽也都被干掉了。朝廷让刘牢之接任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诸军事,顶替王恭的位置。

没多久,杨佺期、桓玄到了石头城,殷仲堪到了芜湖。元显从竹里火速赶回京城,派丹杨尹王恺等人征调京城几万士民守住石头城抵抗。杨佺期、桓玄等人上奏章为王恭辩解,要求杀了刘牢之。刘牢之带着北府军赶到京城,驻扎在新亭。杨佺期、桓玄看到他来了,脸都吓白了,赶紧把军队撤回蔡洲。朝廷不清楚西边军队的底细,殷仲堪等人带着几万兵马,挤满了城郊,搞得朝廷内外都慌得一批。

左卫将军桓修是桓冲的儿子,他对道子说:“西边的军队能劝服他们撤兵,我知道咋回事。殷仲堪、桓玄他们之所以牛,全靠王恭撑着,现在王恭没了,他们心里肯定发虚。要是给桓玄和杨佺期点好处,他们指定乐意;桓玄能拿捏殷仲堪,杨佺期也能反水收拾殷仲堪。”道子听了这主意,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当尚书,让杨佺期代替郗恢当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兼雍州刺史,任命桓修为荆州刺史,暂时带着左卫的兵马去上任,还让刘牢之带一千人护送。把殷仲堪贬为广州刺史,派他叔叔太常殷茂去宣诏,让他赶紧退兵。

另一边,张骧的儿子张超召集了三千多户人家占了南皮,自封乌桓王,到处抢地盘。魏王拓跋珪派庾岳去收拾他。

杨轨屯兵廉川,聚集了不少夷人和汉人,手下有一万多人。王乞基对他说:“秃发氏有才又兵多,而且我本来就是他的部下,不如归顺他。”杨轨就派使者向秃发乌孤投降。没多久杨轨被羌人头子梁饥打败,往西逃到亻零海,偷袭乙弗鲜卑并占了他们的地盘。秃发乌孤对群臣说:“杨轨、王乞基来投奔我,你们不赶紧去救,让他们被羌人欺负,我太惭愧了。”平西将军浑屯说:“梁饥没什么大本事,一仗就能搞定他。”

梁饥进攻西平,西平人田玄明抓了太守郭幸自己顶上,抵抗梁饥,还送儿子去当人质求秃发乌孤救援。秃发乌孤想出兵,群臣却怕梁饥兵强马壮,大多犹豫不决。左司马赵振说:“杨轨刚败,吕氏正强势,洪池以北咱别想了。岭南五郡,说不定能拿下。大王要是没扩张的想法,当我没说;要是想搞大事业,这机会可不能错过。要是让羌人占了西平,各族都会震动,对咱们没好处。”秃发乌孤一听乐了:“我也想趁机搞点成绩,哪能窝在山沟里等死!”于是对群臣说:“梁饥要是占了西平,据险固守,就不好收拾了。他虽然勇猛,但军纪太差,容易搞定。”接着就出兵打梁饥,把他打得大败。梁饥退守龙支堡,秃发乌孤又攻下来,梁饥单枪匹马逃到浇河。这一战俘虏斩杀了几万人,任命田玄明为四平内史。乐都太守田瑶、湟河太守张裯、浇河太守王稚都带着郡城投降,岭南几万落羌人、胡人都归顺了秃发乌孤。

西秦王乞伏乾归派秦州牧乞伏益州、武卫将军慕兀、冠军将军翟瑁率两万骑兵讨伐吐谷浑。

冬季十月癸酉日,后燕群臣再次劝进,丙子日,长乐王慕容盛终于登基称帝,大赦天下,尊皇后段氏为皇太后,太妃丁氏为献庄皇后。当初兰汗掌权时,慕容盛跟着燕主慕容宝出逃,兰妃侍奉丁后更加恭敬。兰汗被诛后,慕容盛认为兰妃该受牵连,想杀了她,丁后说兰妃有保全自己的功劳,极力劝阻,才保住她的命,但终究没让她当皇后。

朝廷宣布大赦。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东晋末年王恭叛乱的兴衰全过程,其中交织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人性判断的偏差与时代格局的动荡,为我们透视东晋门阀政治的崩塌与军事势力的崛起提供了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