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汉纪三十八 肃宗孝章皇帝上(2 / 2)

章帝把窦勋的女儿纳为贵人,很是宠爱。这位贵人的母亲,就是东海恭王的女儿沘公主。

第五伦上疏说:“光武帝承接王莽之后,为政比较严厉刚猛,后代沿袭下来,就形成了风气;各郡国举荐的人才,大多是能处理具体事务的普通官吏,很少有宽宏博学的人来满足朝廷的需求。陈留令刘豫,冠军令驷协,都为人刻薄,一心追求严苛,官吏和百姓都忧愁怨恨,没有不厌恶他们的。可现在议论的人反而认为他们有能力,这违背了天心,不符合经义;不仅刘豫、驷协应该被治罪,举荐他们的人也应该受到谴责。一定要推举仁爱贤能的人来处理政务,不过几个人,风俗自然就会改变。我曾经读书,知道秦朝因为严酷急躁而亡国,又亲眼看到王莽也因为苛刻的法令而自取灭亡,所以才这么恳切地说这些。我还听说诸王、公主、贵戚,骄横奢侈超越礼制,京城尚且如此,又怎么能给远方的人做表率呢!所以说:‘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命令也没人听从。’用自身行动来教导,别人就会跟从;只用言语来教导,就会引发争议。”章帝觉得他说得很好。第五伦虽然天性严厉刚直,但常常厌恶普通官吏的苛刻,议论事情往往主张宽厚。

评论

这段记载展现了汉章帝建初二年的政治生活,尤其是马太后主导下的宫廷与社会风貌,用现代视角看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点:

马太后堪称“古代清醒外戚天花板”。面对皇帝想给舅舅们封爵的提议,她直接拒绝,还把历史教训摆得明明白白——用王氏五侯的例子警告“外戚太盛容易翻车”,拿阴氏三杰的功绩对比自家“无功不配受封”,逻辑清晰到让人无法反驳。更绝的是她的自我要求:穿粗布衣服、反对奢华,外亲敢干预吏治就依法处理,亲妈坟头修高了都逼着哥哥们削平。这种“严于律己+严于律亲”的操作,简直是把“反特权”刻在了dNA里,难怪能让内外风气为之一变。

“政策落地看执行”的真理自古就有。马廖上疏点破的问题特别戳中要害:元帝、成帝嘴上喊着节俭,实际奢靡没断,因为“百姓看行动不看口号”。这就像现在说的“形式主义害死人”——改风气不能只靠文件,得从顶层做起,从身边人管起。马太后自己养蚕、教经书、抓吏治,用实际行动带节奏,比单纯发诏令管用多了。

朝堂争论藏着“权力平衡”的智慧。第五伦反对让马防带兵,担心外戚掌兵权出问题,虽然没被采纳,但反映了古代“防外戚干政”的警惕性。而马防西征能打胜仗,又说明“任人唯亲”未必全错,关键看有没有真本事。这种“制度约束”与“实际能力”的博弈,放到今天的职场也能找到影子。

边疆治理的“老难题”从未消失。安夷县小吏抢羌人妻子引发叛乱,本质上是“基层治理失当激化民族矛盾”。这就像现在说的“细节决定成败”——边疆稳定靠的不是硬打硬拼,而是日常的公平对待。傅育调任护羌校尉,其实就是在给之前的失误“补漏洞”。

总的来说,建初二年的核心剧情是“马太后主导的反奢反腐运动”,她用自己的强势和智慧,暂时按住了外戚专权的苗头,也给章帝时期打下了“宽厚务实”的基调。这种“领导人以身作则+制度严格执行”的组合拳,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是治理者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