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馆场地暂定为江远的那栋宅子,给武师的束脩、节礼则全部由谢莞娘出钱。
考虑到他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的担子很重,而且也不好与家里人长期分居两地,谢莞娘又写信给陈大夫,请他在药园给这位武师的媳妇、老爹也都安排一份差事。
至于他老娘,老太太一来腿脚不好,二来家里孩子也还需要她帮忙照顾,谢莞娘就没有另外再给她寻摸差事。
左右三个拿月钱的,养活他们一家七口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除了武馆,谢莞娘还打算出一笔钱,给明福村建个村塾。
为了这事儿,她又单独写了封信给陈里正,拜托他帮忙张罗购买地皮、材料以及后续房屋建造等一应事宜。
犹豫再三,谢莞娘到底还是没写她后续也会定期拿钱供应村塾,以确保村塾能够正常运营的事。
之所以放弃原计划,一是因为谢莞娘不想把村塾变成她一个人的责任,她可以在想帮的时候拿钱出来,但却不能因为一个承诺,让别人觉得她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二则是因为,谢莞娘打算在解决掉自己的身世隐患之后,就出资建造女子学塾。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教导女孩子们生存之道的、类似技校的地方。
她想通过这样的机构,让女孩子们能够读书明理,习武强身,然后再学个一技之长养活自己,让自己不必依附他人生存。
这是一个她很难从外界寻求支持,甚至必然会迎来层层反对声浪的,对这个时代来说很是有些离经叛道的庞大计划,谢莞娘需要更多钱财,以及更加单纯的立场去完成它。
写完给汪小芝、陈大夫、陈里正的三封信,又派了一队护卫,把她请的武师以及他一家老小都给送到明福村,谢莞娘这才重新开始忙活她的药材铺子。
之前也说了,她的很多药材其实都是从府城的老字号药铺批发来的,利润空间其实十分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利润空间,谢莞娘打算加大药材种植和收购力度。
收购这块,她请的掌柜和伙计都很可靠,铺子开业以来的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严格按照谢莞娘制定的标准做事。
那些采药人因为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态度,一传十、十传百,渐渐都朝谢莞娘的铺子汇聚过来。
而种植这块,除了跑到附近县镇,搜索更多种类的药材进行移植,谢莞娘还打算在保定府以南的河间府,也寻一两处合适的地方种植药材。
海棠他们听谢莞娘说,秋收之后她要跑一趟河间府,寻摸合适的地方买田产和荒山,不由疑惑她为何要把资产搞得零零散散。
谢莞娘解释,“每个地方适合种植的庄稼、果蔬、药材都不一样。”
她给海棠几人看药材铺子的账本,让他们直观认识到自己种和从府城的药材铺子批发,其间的利润差距到底有多大。
海棠他们确实被震撼到了,但考虑到管理成本,海棠还是觉得,她与其在河间府自己买地现种,还不如也像在易县似的,开家药铺,直接问那些采药人收。
谢莞娘抚掌,“我确实也有收购药材的打算,但却并不是开间铺子等人上门的那种收法,而是直接深入乡村,打入采药人内部。”
也就是说,她不仅要在乡间弄一座药园,而且还打算让这座药园的主事之人,同时负责帮她收购药材。
或者她也可以直接安排两个人,让他们分别负责不同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