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门没锁,就怕你不推(1 / 2)

门没锁,就怕你不推。

我盯着那张泛黄的照片看了很久。

照片上的老楼像一头被遗忘在城市角落的困兽,斑驳的水泥墙皮剥落如干涸的血痂,三楼那扇碎了玻璃的窗,空洞得像是在呼吸。

背面那行铅笔字轻得几乎看不清,可每一个字都像钉子,扎进我心里。

“我哥在里面三年了,不吃药,不说话,门焊死了。”

没有署名,只有地址——城东区青松巷17号302室。

寄件人信息是手写的:小敏,城东菜场西区第二排,卖绿叶菜。

我拨通社区电话时,对方语气麻木:“又来问陈老师的事?早就不接我们电话了。消防队去年强拆过一次门,他拿菜刀架脖子上,说谁进来他就跳。后来街道办也不敢动了……精神鉴定早就过了,但没人敢送医。”

“他妹妹还在联系他?”

“小姑娘可怜啊,每天送饭贴门口,喊两声‘哥’。开始还能听见碗摔的声音,现在……连响都没有了。”

挂了电话,我把照片传进公益联盟内部群。

孙专家秒回:“这是‘闭门综合征’最极端的案例之一——物理封锁只是表象,心理防线才是真正的高墙。”

刘培训师沉默许久,发来一句语音,声音很轻:“有些门,不是为了隔绝世界,是为了保护仅存的自己。”

我看着这句话,忽然想起夜灯屋签到簿上那个改了名字的“陈建国”。

他曾把自己关在黑暗里,靠一支蜡烛活着,直到一封信让他亲手吹灭了火苗。

而现在,另一个陈姓的男人,却被钉死在一扇铁门之后。

不能破,只能叩。

第二天上午,“开门计划”第一试点正式启动。

目标:青松巷17号302。

孙专家提出“三级敲门法”,听起来温柔得近乎荒谬,可正是这种不施压的方式,才有可能撬动一根绷了三年的神经。

第一天,我们在门前放下“无声关怀包”:保温饭盒装着热粥和蒸蛋,一张手写便签——“今天有您爱吃的白米粥,咸菜是新腌的”,还有一个红色应急按钮,按下就能直连值班中心。

没人动。

第二天,饭盒原封不动,连勺子都没碰。

便签被人用铅笔在边上写了两个字:“勿扰”。

第三天,饭盒消失了,便签还留着,只是边缘被水浸湿了一角,像是有人握了很久。

第四天清晨,负责静默陪伴的老周准时出现在楼道。

他是退休工人,脸上总带着笑纹,话不多,坐在小板凳上读报纸,三十分钟,一分不差。

走时轻轻把椅子归位。

那天晚上,饭盒又不见了。而便签背面多了一行歪斜的小字:

“盐少放点。”

我们所有人围在会议室看监控回放,张评估师皱眉:“这算什么进展?一条便签批注?数据不足以支撑资源持续投入。”

我就在这时候放出了那段录音。

是小敏昨天录的,她站在门外,声音不大,却清晰:“哥,菜涨价了,你最爱的空心菜八块一斤,我给你留了一把,放门口了。”

录音里,停顿了几秒。

然后,极轻微的一声“咔”。

像是门栓松了一毫米。

“听见了吗?”我看向张评估师,“不是我们在靠近他,是他开始听这个世界了。”

第五天,老周坐下不到十分钟,门缝下突然滑出一张纸条。

上面只有一个字:“水。”

当晚,我们送去净水桶和滤芯机。

第七天,门缝里传出沙哑的声音:“水桶……放门口。”

声音像生锈的齿轮,磨得人心疼。

第十一天,药盒放在门口。

一个小时后,门开了一条缝,只够伸出手。

那只手枯瘦、颤抖,指甲缝里全是灰。

接过药盒时,指尖蹭到了我的手腕——冰凉,却有脉搏。

刘培训师蹲下身,离那条十厘米的缝隙不到半米,轻声说:“你不是麻烦,你是有人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