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还在翻那份数据报告。
张评估师的团队刚从西南山区回来,风尘未仆,人却精神得像刚打完一场胜仗。
他把U盘递给我时,手指还带着冻裂的痕迹:“林致远,这次不是故事,是铁证。”
我不懂数据,但我知道什么叫震撼。
屏幕上滚动着一组组动态图表——五维评估法下的“守望角”项目成效:心理孤独感下降61%,应急响应速度提升8倍,返乡青年增加23%。
这些数字已经足够惊人,可真正让我呼吸一滞的,是那一根猛然跃升的信任曲线。
村民对“外人”的平均开放度,从2.1升至7.8。
满分才10。
我盯着那条红线,久久说不出话。
这不是什么冰冷的统计,这是人心被一点点灼热的过程。
是我们挨家挨户敲门、陪老人晒太阳、听孩子讲梦话换来的结果。
他们曾经连门都不愿开,如今却愿意把钥匙交给一个陌生人。
“你们不是在做项目,”一位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专家站在北京公益峰会的数据墙前,看完后沉默良久,低声说,“是在重建社会毛细血管。”
那一刻,我几乎想哭。
我们被人骂过傻子,说我们搞的是“情绪生意”,靠煽情博流量。
可现在,连最苛刻的人也承认:这股暖流,真实存在。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大使带来的消息。
联合国社发署愿意试点“全球守望计划”。
不是援助,不是施舍,而是合作。
条件只有一个——数据主权必须独立。
“他们不信我们能放手。”李大使在视频会议上苦笑,“他们怕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渗透。”
会议室里一片沉寂。
孙专家突然拍桌而起:“那就让他们自己管!”
他连夜设计出一套“主权链”架构——基于我们原有的“记忆库”区块链系统,各国节点自治,中国只提供开源模板和技术支持。
没有中心控制权,没有后台调取权限,一切透明可查。
“我们不输出模式,只分享方法。”他说,“真正的信任,不该建立在控制之上。”
李大使带着这份方案飞往日内瓦。
七十二小时高强度谈判,五轮修正文本,最终达成《日内瓦协议》:数据属地管理,技术共同维护,危机时刻可启动跨国互助机制。
签字那晚,她发来一条简短消息:
“他们说,这是第一个不带‘援助’二字的合作协议。”
我看着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们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不是靠对抗,不是靠揭发,而是用真实的价值,赢得世界的平视。
可就在我以为风暴已过时,郭领队深夜来电。
“陈世昌回来了。”
他声音低沉,像是压抑着怒火:“在老家重修祠堂,挂起了‘李氏寻根基金会’的牌子,说是联合跨国科技企业,要数字化百万族谱,打造‘中华血脉云平台’。”
我心头一紧。
何会长第二天便赶去现场,回来时脸色铁青:“他在造假。那些‘口述史’录音,九成以上是AI合成音,语调统一,情感模板化。而且……”他冷笑一声,“凡是提到合作社、互助局、守望角的地方,全被剪掉了。”
这不是寻根,是篡改记忆。
“他还抹去了你父亲的名字。”何会长看着我,眼神复杂,“整个林家支系,在他的族谱里,像从未存在过。”
我握紧了拳头。
可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是申报材料末尾那一行小字:
技术支持:维汉科技。
李维汉……
我以为他输了,原来只是退到了更深的暗处。
他和陈世昌,依旧在试图用另一种方式,重塑这片土地的记忆。
这一次,他们披着文化的外衣,打着传承的旗号,悄悄植入他们的叙事。
他们不怕真相曝光,因为他们正在制造新的“真实”。
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
手机屏幕亮着,张评估师的新消息跳出来:
“数据不会骗人,但人心会遗忘。”
是啊,再精准的报告,再权威的认证,如果没人听见,也会被时间吞没。
我缓缓打开录音功能,对着麦克风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