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造反可是天大的罪过,足以灭族,当时长孙家人人惶恐,都恨不得与长孙安业抛开一切关系,免得牵累自己。就算是当时的长孙无忌,也觉得度日如年,生怕殃及池鱼。
唯有长孙皇后站了出来,为造反的异母哥哥求情。
结果身为皇亲的李孝常被处死,长孙安业却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而免了罪。
长孙顺德犯的错,并没有长孙安业的大,也没有碾成大祸。
长孙顺德暗忖:“以皇后娘娘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只要她求情,陛下未必会要我的命。”当即道:“无忌,那你去求求皇后娘娘,让她为我说说情”
长孙无忌摇头道:“没用,你不是不知皇后娘娘的性格,她不会刻意的帮助我们长孙家的。如果她不想为你求情,就算我说破嘴皮,也是无用。所以你要坦诚一切,只有让实际行动来打动皇后娘娘,才能让她出面为你求情。”
犹豫再三,长孙顺德还是决定听长孙无忌的话,如实的招供一切罪行,说出了一切都是他主谋的。
李世民看着大理寺逞上来的关于长孙顺德的认罪书,铁青着脸,想不到一切都是事实,长孙顺德真的是幕后主谋:“按律该如何处理”
“回皇上,长孙顺德虽未放下大过,但毕竟出卖了我军机密情报,按律当斩”魏征如实禀告。
李世民咬了咬牙道:“朕不觉得,从认罪书上看,长孙顺德是受人怂恿,他逃脱不了干系,但罪不至死,真正的主谋应该是那个武元庆。”李世民撇开了目光,有些不敢看魏征。他清楚自己说了违心之言,正如魏征说的,长孙顺德当斩。
但是他不希望长孙顺德死,不是为了长孙顺德,而是为了他此身挚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自幼体弱,旧患在身,不能大悲大怒,他不愿意看到长孙皇后因为长孙顺德的死,而引发旧患。
“陛下说的对”魏征意外的认同了李世民的意见。
李世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都已经准备好要与这头倔驴展开殊死一战了。
魏征扬声道:“其实臣也觉得长孙顺德并非是主谋,因为武元庆消失了,消失的干干净净,没有任何踪迹,就好像没有这个人出现一样。”
李世民心头一阵,脑海中升起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第六十一章 攻心,断一切线索
第六十一章 攻心,断一切线索
李世民是一位合格的君王,一位合格的君王首要具备的条件不是自身的才学,而是识人,知人善用。
这一点,李世民做的还是非常出色的。他了解魏征,了解大理寺的官员,若不是真的查不到任何线索,以他们的性格是不可能,说出这种摩棱两可的话来的。
这里面就有值得深思的意味了。
此次出卖唐军情报,不论武元庆是不是主谋,他都逃脱不了干系。他是第二重犯,必须接受审讯,然后受到制裁。可现在这个第二重犯,竟然消失了,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存有什么猫腻。
武元庆的消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武元庆察觉到了异常,为了保命事先溜了。另一种,则让人灭了口,骨灰不存。
武元庆早已不是什么国公爷,在长安的力量有限,现在能够混得风生水起,全是因为傍上了长孙顺德的大腿。
长孙顺德被擒受审,这事并没有传开。因为长孙顺德是国公爷,事情也非同小可,不会对外公布的。
长孙无忌因为是长孙家的家主,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一切。其他人就算是房玄龄、杜如晦在这案件没有确定下来之前,也不知道任何消息,更加别说是武元庆这一草民了。
故而,第一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再说就算武元庆先一步察觉了异常,他也不可能消失的无影无踪,不留一点儿痕迹,他还没有那本事。
让人灭口的可能性要远远的大于潜逃。
问题这里也就出来了。
依照事态的发展,武元庆有必要被灭口吗
完全没有,长孙顺德如实的坦诚一切罪行,武元庆存在的意义只是走个过程,陈述自己的过错,然后判刑,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事实并不是如此,武元庆被灭口的几率占据多数。那种只有一种解释,武元庆有必须被灭口的理由,他知道了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事情。长孙顺德坦诚的一切罪行未必全是真的,他是在替人顶罪。
长孙顺德身为国公爷,睡有那个本事让他来待罪,谁有那个能力,让他心甘情愿的替人受罪。
这答案几乎呼之欲出了。
长孙无忌,他的嫌疑最大。
李世民神色震恐,双眼死死的盯着魏征。
魏征心思机警,已经明白李世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也不拐弯抹角,直言道:“正如陛下所想,臣觉得长孙大人的嫌疑最大,只是没有证据。”
李世民铁青着脸,道:“魏卿,说话要知轻重,无忌是我朝文武第一人,地位举足轻重,不可如此草率下定论。”
魏征无惧的扬声道:“臣绝对有理由怀疑,长孙顺德确实认罪了,他揽下了一切罪责。但是他根本说不出细节,他只是说与武元庆合谋,收买了鲁强。可是他怎么联系鲁强的,怎么与出征在外的鲁强接触的,通过什么手段,将情报传到吐蕃的,等等事情,他都一概不知,这哪里像是一个主谋此外据我的了解,武元庆花花肠子一堆,贪财好色,但并非是那种心机深沉的人物。他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