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谕中,李世民绝口不提买卖一事,因为同为书法名家,他知道兰亭集序是无价之作,用价钱来衡量,那是玷污了“天下第一行书”这几个字。
杜荷也爱书法,若能一阅这“天下第一行书”,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事情,可这种宝贝岂是说借就借的。他依稀记得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是很多年前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智永已经去世,他将兰亭集序传给了徒弟辩才。
辩才视兰亭集序为命根子,怎么也不肯借李世民,藏起来假口说没有。李世民火了,派了监察御史萧翼去行骗。萧翼乔装成山东士子与辩才结交,两人下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皆觉相见恨晚。
萧翼又花了多日与辩才混熟,拿出了王羲之的真迹来给辩才观赏。辩才握有兰亭集序,自然不将萧翼的真迹看在眼底。傲慢得道:“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
萧翼激他是吃不到葡萄就是葡萄酸。辩才头昏脑热,说出了兰亭集序在他手中。萧翼说:“数经战乱,兰亭集序早已毁于一旦,你手中一定是假的。”
辩才气不过,将真迹从屋檐上拿了出来。
萧翼趁着辩才离屋之后,偷走了兰亭集序,献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这货也是黑心的,派人骗了辩才的宝贝,还大模大样的将一道圣旨砸在了辩才的头上,说他犯了欺君之罪,本应加刑,因年迈获免,又故作姿态的赐他谷物三千石,强买了这天下第一行书。
杜荷记起这段事件,脸上挂起了微笑:“岳父大人想借,但那智永和尚未必会借吧这是无价之宝,可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李世民两眼一瞪,怒道:“他敢,朕是借,又不是强拿。”说着又有几分的心虚。审己度人,假若他是智永,这种宝贝,他也不会借的,顿了一顿道:“他若不借,惹朕火起,强行取来,看他能奈朕如何”
杜荷见李世民这幅模样,心知这本兰亭集序怕是难逃他手了。假若智永愿意借出,那以李世民好面子的作风,估计会还回去,他还不至于为了这天下第一的行书,失信天下。若是智永不借,只怕李世民真要强取豪夺了。
智永并不了解李世民,他又岂会用肉包子打狗不解的可能性,绝对大于前者,故而有此一猜。
便在李世民、杜荷说起这兰亭集序的时候,长安城外两个和尚混迹在商队中来到了赫赫有名的国都,长安城。
“师傅”一个中年和尚惊叹的望了着长安城一眼,“据说长安城的百姓恨极了僧人,我看,我们还是不要去了。”
年长的僧人眯眼望着长安,笑道:“无妨,无妨,你我并非那些趋炎附势的伪僧人,城里的百姓是不会为难我们的。更何况,城中又多位书法名家为师年事已高,再不尊崇祖训,恐怕没有那个机会了。”
“大师”声如出谷黄莺,远处一位佳人缓缓而来。
s:国庆节了,大伙国庆快乐
第十三章 才女驾临
第十三章 才女驾临
行来的佳人婉约典雅,穿着白色纱绸衣,一看就知是大富人家的小姐。她穿戴整齐,虽非富即贵,但并不显得奢华,反而有一种江南水乡小家碧玉的感觉,淡扫的峨眉、秀丽的容颜、弯弯的柳眉、慧黠秀气的双眼、羊脂般细腻小巧的鼻子、艳红菱角似的唇瓣,还有那尖尖的白润的下巴除了国色天香,几乎找不到更多的词语来形容她的美丽。
那定力稍浅的中年和尚都忍不住看呆了眼,面对如此佳人,佛也做不到坐怀不乱。
年长的僧人却是目不斜视,笑道:“徐姑娘”
这位国色天香的佳人正是江南第一才女徐慧。
徐家世居江南,是为江南大户,徐慧的父亲徐孝德是一位目光长远身怀投资远见的商人,他看中了唐朝开发江南的商机,打算大手大脚的大干一场,让徐家走向大唐,而不是坐拥江南这一隅之地。
徐孝德首先看中便是国都长安。长安作为世界第一的大都会,存在的商机,自是无限。只要能够把握住,开辟一条商业航道,将会拥有数之不尽的财富。就如江南的贺兰家一样。贺兰家手握茶行业,商业航道通往大唐各地,但毫无疑问由杭州到长安这条航线是最赚钱,最暴利的。
江南有许多资源都是位于西北的关中不拥有的,若能在两地开拓一条商业渠道,将会赚取无限利润。
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却是千难万难。
将触手伸向长安,这不可谓不是一个胆大的举动。
贺兰家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贺兰家在长安是有根基的,而且还有杜荷的暗中自持。徐家作为外来商贾,想要在长安打下一片基业,绝非易事。
以徐孝德的从商远见,自不会看不透这一点。
在江南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徐孝德过于狂妄,期待他的一败涂地,然徐孝德却自有算计。
在长安,在这龙蛇混杂之地,没有靠山,将会寸步难行。换而言之,只要有了强力的靠山,就如得到了一张护身符,在长安干任何事情都能得几分颜面。不说万事顺畅,但确实能够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