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姐姐,这是什么东西”李雪雁拿过盘子里的一片切成薄薄的近似苹果肉般的粉红果实,轻轻咬了一口,噶几噶几的,脆甜可口,让喜欢吃甜食的她,美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我也不知,果实我吃过不少,但这种的,我见都未见过”长乐是李世民最疼爱的宝贝女儿,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食物,李世民一但收到,第一件事就是让人送一些给长乐,即便是已经嫁过来了,这份疼爱也不减分毫,一但收到他国进贡的古怪东西,依旧会让人送到杜府来。对于稀奇古怪的东西,她见得实在不少,但面前这罕见的果实却让她轻皱秀眉,说不出出处。
“再说什么呢”杜荷笑着走到了近前,目光落在那盘吸引着两位爱妻的果实上,呆了呆,好熟悉,那粉红的果肉似乎勾动了心底深处的某些记忆。
长乐微笑着迎了上来道:“武家二姑娘送来的稀罕玩意,是什么说不上来,但味道不错,甜甜脆脆的,很是可口,相公尝尝”
她拿过一块果肉,笑吟吟的喂向了杜荷。他们感情深厚,成亲多年,但并没有任何生分,类似事情,常常出现。
杜荷脑中浮现武媚娘的笑脸姿容,心道:“她回来了抽个时间去看看,多时不见,怪想念的”面对长乐递来的果肉,笑着张口含过,“咔嚓”一咬,整个人彻底的呆住了,心中翻起了滔天巨,惊呼道:“这这是红薯”
他嘴巴一张,口中的果肉也掉在了地上。
“怎么了这叫红薯”长乐莫名的看着爱郎,与李雪雁互望一眼,彼此眼中皆露着忧色。自己的爱郎向来沉着冷静,这种惊骇的表情是很难见到的。
杜荷不答,上前两步,抓过两块果肉,认真咬着,尝着味道,那种感触确确实实是红薯,而且是淀粉高的红心红薯。
红薯这种农作物在乡下常见,杜荷小时候就在乡下吃过,节假日跑到地里挖几个,在沟边洗了直接生吃,只是后来回到了城里,也就没有机会吃到了,偶尔吃的都是路旁小贩卖的烤熟的。
如今在盘子里盛的红薯,已经去了皮,切成片,故而只觉得眼熟,压根没有想到那果肉会是红薯,直到吃在嘴里,那久违的感觉告诉他果肉正是童年时常吃的红心红薯。
呆了半响,杜荷叫喝了一声:“红薯,了不得的东西,长乐、雪雁,我去找媚娘,哈哈,假若幸运,你们夫君将要立下万世功勋了”
长乐、雪雁还未反应过来,杜荷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大堂了,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杜荷大笑的声音,不明所以。
杜荷眼中闪着异彩,心底完全让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狂喜。
红薯是他老家人的叫法,不同地区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河南人称其为红薯,上海人和天津人称其为山芋,山东人称其为地瓜,江苏南部称其为山芋,徐州地区称其为白芋,陕西人称为红芋,四川人和贵州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江西人称其为番薯。
红薯是宝,它的存在养活了千万华夏百姓,即便是至今也有人称大清王朝为番薯王朝。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荷是历史学毕业,对于这一点有过了解。
那是在万历年间的事情了,万历六年,当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亩、登记户籍、推行一条鞭法时,来自这个南方省份的消息让他惊诧莫名、悲意顿生: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性人口普查时,福建已有八十一万余户,近四百万口,但经过两百年的“生齿渐繁”,这个省份的在册臣民,仅仅剩余了五十一万户,近一百八十余万口。
户口的急剧萎缩,固然出于民间的隐匿瞒报,也折射了这个省份的尴尬境况。令人惊讶的是,又二百余年后,清道光十四年,福建依旧灾荒不断、濒临破产,它的在册人口却达到空前的一千五百余万,增长九倍以上。与此同时,全国性户口也激增七倍左右,达到了惊人的四亿。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毫不起眼的番薯。
这一点有史为证
万历二十一年,明朝一位叫陈振龙的人从吕宋岛引进了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并且在四个月后,引种成功,改名番薯。
且在次年,福建南部遭逢大旱。漳州府志记载:“野草无青,禾无收,饿民遍野”。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闽南各县广为栽植番薯。短短几个月之后,番薯大获丰收,饥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只是几个月的时间,番薯的存在就解决了一次灾荒,可见番薯之威。
福建这里隶属岭南,丘陵纵横、红土处处,只有小片平原和盆地可以种植稻米;不仅田狭民稠,并且土地贫瘠、零碎,自从“禁海令”颁行以来,灾荒、饥馑、产米不敷、民生萧条种种苦难充斥民间,不绝史册。
但因为番薯的存在,饥馑渐渐淡出了福建。
关键在于番薯粗生贱养,即使“地属沙土”也能成活,更不必说丘陵地、红土地了;它浅埋土中,风雨不能侵蚀,兼抗干旱;产量极高,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如此惊人的常量很快成为这个省份此后五百年的民生象征。
也许是因为番薯太过低贱,并不为江南地区接受,成为了一大憾事。
可在康熙朝时,为断绝东南诸省对台湾的供应,清政府下达迁海令。船只、房屋、稻禾一概焚毁之外,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山区迁移,“违者立斩不赦”。在持续二十余年的迁海中,千万难民如同牲畜,眼神灰蒙蒙地走向深山,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
就在这种灾难的生活中,番薯再度成为万千灾民的救星,闽西、江西、广西乃至安徽,从此处处可见象征苦难的淡紫色番薯花。
如果说,在迁海时期,“哭声震天”、沟壑以死的景象比比皆是的话,那么,不久后另一次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西迁,则似乎包含了微茫的希冀。康熙三十三年,清圣祖下招民填川诏书,启动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在几十万湖广贫民之外,江西、广东、陕西多达十余个省份的雇农佃农、无业游民,也纷纷加入了西迁的行列。这次迁徙,涉及几百万人,跨度近百年,而在浩荡的人流中,包含了上百万的客家人,将番薯带进了遥远的四川。
此时番薯已遍布了长江以南的任何一个角落,并且开始想黄河流域进发。
此后的百年里,番薯遍布整个大清,成为了餐桌上的主食,因为它的存在,饿殍遍野的景象,似乎渐渐淡出生民的视野。
番薯养活了千万中国百姓,番薯的存在让清朝的人口,以恐怖的速度直线上升,尽管人再多,因为有番薯,清帝国也养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