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设定:XTA-11——“闪电隼”(1 / 2)

写在前面:

十一节后从家里回来的时候,因为没有买到火车票,被迫挤大巴回来。恰逢今年华北地区秋季反常的大量降雨导致的降温,我正好回去的时候衣服穿的少,结果我直接得流感了。

这几天在医院挂水,每次挂完困得要死,完全没有工作状态,回家倒头就睡。等睡起来又得接着去医院挂水,循环往复之下没什么时间码字。不好意思总是断更,先把部分设定抬上来给大家解个闷。

PS:现在几个AI绘图能力还是不太行,我试了好几个都画不出来理想的型号,各位可以认为这玩意实际上就是苏33、J15/J15T,F14,VF11,PWMK1这些典型的三翼面或者变后掠翼战斗机的缝合体就行了。

以下为设定详情。

第二阶段第二世代战斗机XTA-11,通称——“闪电隼”

寰宇科工制造,单座/双座双发三翼面布局可变后掠翼重型战斗机。

研发背景:

在第二次银河系战争爆发初期,联邦空军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彼时联邦的战斗机尚处于第二阶段第一世代,在面对对手的第二世代战斗机时,因为第一世代战斗机需要分装火箭与大气层内发动机的燃料,且大气层内空战中火箭发动机无法使用,大气层外空战中涡扇/冲压双模态引擎亦无法使用。相比第二代战斗机而言,不论是大气层内还是外,均有大量死重。因此在空战中,多数时候只能依赖飞行员的技术才能勉强处于均势。

为了逆转这一现象,国防军紧急启动了代号“Daybreak(破晓)”的第二阶段第二世代战斗机研制计划。该项目经过国防军装备委员会的简单竞标后,最终委托给刚成立不过三年的寰宇科工进行研发。而寰宇科工也不负众望,在军方的大力支持,甚至调派前线最优秀的飞行员回来参与试飞后,仅花费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包括子系统在内的所有设计并通过了军方的验收,并且在随后的大战中有着卓越的发挥。

在战后,该型战斗机依旧作为联邦国防军空军的主力机型,生产了至少十万架以上,并有多个改进型号。在XTA-16服役后,XTA-11在其后继机型,也是银河系第一款第二阶段第三世代战斗机XTA-19服役前,一直与XTA-16进行高低搭配作战,并且表现出色。

基础型号技术特点及相关参数:

①气动设计及机身尺寸:

机身长度:22.5米,主翼后掠角可调,最大后掠角68度,最小20度,机翼为最大变化速度为21度每秒。最大翼展:20.54米(后掠角20度时),最小翼展11.84米(后掠角68度时)。采用中距耦合全动鸭翼设计,鸭翼翼展5.2米。垂尾平尾均为全动可变设计,在亚音速时垂直,进入跨音速段(0.8-1.2马赫数时)逐渐从垂直开始向外倾斜至45度,进入超音速段(1.2-5马赫数)时垂尾进一步向外倾斜,进入5马赫数以上的高超音速飞行时完全放平,与水平尾翼融合。水平尾翼在必要时可向下翻折变为向外倾斜或垂直的腹鳍,以进一步增强战斗机的横向稳定性。采用三号和十二号超合金的二超合金复合材料进行一体化制造,机身空重10.5吨,理论最大起飞重量54.38吨。

在气动外形设计上,XTA-11从一开始就强调由内而外的设计思路,即先考虑大气层内的气动设计,再考虑大气层外的零阻环境。因此,本机采取了边条翼翼身融合体设计,从鸭翼后方到主翼翼套结构根部有一条巨大的翼身融合体边条,结合位置完美的中距耦合的大面积鸭翼所拉出的涡流,实现了复杂的多涡系耦合增升效应,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直接力控制效果。

除气动控制翼面外,机身在翼根处设置和机翼前缘设置有单次冲量固定的辅助喷嘴,辅助喷嘴内部采取固态燃料段设计,每个喷嘴可携带20枚燃料段。

②动力系统:

在动力方面,XTA-11采用两台TRR-010三模态变循环发动机,单发最大推力19.05吨。该发动机为联邦首款正式应用在实战中的火箭/冲压/涡扇三模态变循环发动机,实现了不需分别携带火箭推进剂与冲压/涡扇模式的燃料,仅需额外携带火箭模态的氧化剂即可完成作战。同时,该发动机采用三元矢量喷口,最大偏转幅度35度,在大气层外,矢量喷口为主要的控制力矩来源,在大气层内则是战斗机执行大攻角机动与高超音速飞行时的主要控制力矩来源。

③机载设备。

作为第二世代战斗机,XTA-11在机载设备上相较前代战斗机,不论是技术还是理念上均有创新。

XTA-11的主要雷达设备为G/A-ARAD-5C型第五代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其主阵面具备个TR模块,可实现全波段切换,整合红外探测功能,具备高精度红外成像与高精度热纹对比能力,在设计作战高度(海拔米处)对典型作战目标探测距离可达1000公里以上,支持全领域作战需求,可适配多种空空和空面武器设备,具备在机体前半球180度范围内的持续凝视锁定能力。并且整合部分电子战吊舱功能,可在探测的同时进行电磁干扰。

同时,作为EOTS的升级,XTA-11装备了缩写为MSITA的多频谱集成瞄准孔径设备A/A-AEO-1A,具备对全向目标进行光学,红外以及激光探测瞄准的能力。通过机身上设置的超精度光学传感器,可以对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典型战斗机目标实现无死角光学探测,极小视场下对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极限半径可达550公里。

MSITA具备光学与红外追踪能力,通过通过机载数据链,XTA-11携带的导弹在近距离可以不启动导引头,直接通过MSITA的数据进行全程航向修正,实现纯静默追踪,不触发传统原理的RWR系统。

同时,XTA-11搭载了早期型机载主动雷达隐身系统G/U-ASED-1S,可以将所有传统原理的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压缩至不足150公里,并且特别对火控雷达进行了针对,使其有效距离仅有探测距离的四分之一左右。

在防御上,随着激光机炮的大量应用,XTA-11同样安装了机载护盾系统A/A-DFFS-6C来防御激光机炮的打击。以设计时的主流激光机炮功率而言,AEPS可以在半小时内承受最多三十发激光机炮打击而不失效。早期型AEPS设计了紧急恢复系统,一旦护盾失效,仅需最短十秒便可充能至再次承受三次打击,极限情况下仅需一秒便可再次承受一次打击,该系统单次飞行最多可用五次。

座舱方面,XTA-11使用了寰宇科工与格拉克斯联合研发的嵌入式全景化战斗机座舱G/A-ICIS-1S,与传统座舱不同,此座舱近似于独立的驾驶室,在座舱外集成弹射系统且内置维生装置,弹射时并非弹射座椅而是直接弹射座舱,从而几乎彻底避免了传统弹射方式对飞行员的伤害,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弹射成功率与弹射后飞行员的存活率。

在一体化设计后,飞行座椅得以采用原本作为技术储备的单支架式线性座椅。该座椅通过高强度支架固定在座舱内部的三维轨道上,在进行高过载飞行时,座椅会在轨道上适度滑行以作为缓冲。换用线性座椅后,战斗机的可用过载从原本的11G到12G提高到了15G以上。

同时,座舱内部舱壁装有强化型视觉设备,该设备使得整个座舱的前半球,以及部分上后半球成为一块巨大的屏幕,通过内置的机载超级计算机,座舱内侧的超大屏可以与作战数据链,MSITA以及ARG-U-101展开数据联动,将雷达与传感器侦测到的敌情信息以及所处空域情况,预警机传达的敌情通报,甚至是同一作战小队的通讯与机体情况都整合到超大屏上,进一步增强飞行员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头盔系统复杂度。

除此之外,座舱内仅保留实体按键加一体化大屏幕的中控台以及平视显示器(HUD系统)作为备份。一旦视觉强化设备失效,座舱盖会立刻转为透明模式,转为依靠中控台加HUD系统加头盔系统为飞行员提供信息。操纵杆和油门杆均采用集成式HOTAS式操纵杆,操纵杆为侧杆模式。除关键按键外,双杆多余按键均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率,内容可重写的压感触摸屏,这一设计被称为幻影键区,不同手指对应的键区内容均可调,并且会显示在中控与超大屏上。

操纵杆握把外层材料以及幻影键区均采用高精度记忆材料设计,最大程度贴合飞行员手型,提高飞行体验。握杆具备力反馈系统,反馈强度以及操纵杆行程量程等均支持高精度调整。同时,这些功能具备一键恢复与一键设置能力,有效控制了战斗机的复用性成本与换机代价。

飞控方面,XTA-11采用了四轴五余度自适应控制律光传飞控。

在传统的三轴四余度电传飞控的基础上,该飞控系统有如下改良:

——将信号载体由电缆改为光纤,大幅度增加了响应速度的同时强化了抗干扰能力;

——添加了俯仰,滚转和偏航之外的第四轴“直接力”控制轴,进一步发挥战斗机气动设计潜力;

——采取单超算+三备份计算机+五套传感器+四套控制面动作源的余度设计,从而获得在极端情况下依旧有较高甚至绝对的安全性;

——飞控系统内内置有“起降”、“巡航”、“超视距作战”、“视距内作战”、“大气层突入作战”、“大气层突出作战”,“大气层外作战”等多种作战模式,且每种作战模式都有四套以上的备份代码,在作战中,飞控系统将遵循飞行员选择—系统判断的运转逻辑,从而实现在每种模式下都有最适应的控制律参数;

——额外添加了特有的气动耦合自协调系统,通过控制鸭翼,边条涡的利用以及平尾和矢量喷口的控制影响与耦合,尽可能保证在机翼后掠角变化时飞行员操纵感的一致性。

④能源供应:

为了满足大量先进系统的能量需求,XTA-11采用了串联式双二代冷核聚变反应堆技术,单堆功率约为200MW,受二代堆技术影响,串联双堆的总功率下降,实际总功率为320MW。

⑤武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