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首批传回的数据快照令人沮丧。正如赵铭所预料,屏幕上是几乎完全被淹没的信号瀑布,各种已知的自然噪音强度远超预期,将可能存在的、极其微弱的非自然信号彻底掩盖。
“常规滤波算法效果有限,”苏娜看着令人绝望的数据流,摇了摇头,“噪音并非静止不变,它们动态、交织,而且存在大量未被噪音库完全收录的细微变种。”
林雪沉默了片刻,似乎在通过神经接口与星尘网络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片刻后,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启动备用方案B。申请建立低强度、高隔离度的‘星之子’能量共鸣辅助滤波通道。”
“星之子?”赵铭和苏娜都吃了一惊。那个沉睡中的、脆弱而神秘的能量生命体?
“是的。”林雪肯定道,“‘星之子’的存在本身,就对周围的能量和时空有着独特的纯化与稳定效应。它的能量场像是一面无比纯净的透镜,或者说一个天然的、高维度的滤波器。我们可以尝试将QVFN的原始数据流,经过多重安全隔离和降幅处理后,极其轻微地引导至‘星之子’能量场的外围,借助其特性进行第一次‘预处理’,滤除大部分同质化的背景噪音,然后再输入我们的算法进行精细识别。”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且存在风险的设想。谁也无法完全预测这对“星之子”会产生何种影响,也无法保证滤波效果。
霍哲在详细听取了林雪的报告和技术风险评估后,沉吟良久。他想起了“星之子”之前对能量异常的反应,以及它可能具备的潜在价值。最终,他批准了进行极低强度的限定性试验,并要求医疗团队和能量监控小组全程待命,设定严格的熔断机制。
过程异常小心,如同在心脏旁边进行微创手术。当第一股经过极度稀释和特殊调制的QVFN数据流,如同涓涓细流般缓缓接触“星之子”的能量场外围时,所有监控着生命体征和数据通道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奇迹发生了。
那原本如同狂暴雪花的原始数据流,在经过“星之子”能量场的无形拂过后,虽然数据总量并未减少,但其背景噪音的“狰狞毛刺”仿佛被一种温和的力量抚平了,变得相对规整和“安静”。而几个原本被完全淹没在噪音之下的、极其微弱但具有非自然规律的周期性波动信号,竟然如同退潮后露出的礁石,隐约显现出了它们的轮廓!
“有效!滤波效果显着!”苏娜惊喜地叫出声,迅速操作控制台放大那几个微弱信号段。
虽然这些信号依旧微弱到无法解析其具体来源和内容,但这证明了“星之子”辅助滤波的思路是可行的!他们找到了一种超越常规技术的、利用本土独特资源进行深空探测的新途径!
“立刻记录所有环境参数、耦合强度和滤波前后的频谱变化!”林雪迅速下达指令,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赵铭,同步监测所有探测器状态,确保数据流稳定。苏娜,立刻将预处理后的数据送入‘方舟’,以新数据为基础,重新训练我们的AI识别算法,建立新的特征提取模型!”
“洞察”之眼,在借助了这本土诞生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的帮助下,终于得以初步擦亮镜片,开始尝试穿透深空的迷雾,窥见那些隐藏的蛛丝马迹。不过众人都清楚,这仅仅是构建整个预警体系的第一步,更艰巨的挑战——超时空曲率引力透镜阵列(SCGLA)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