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迁敏锐地察觉到了变化。孩子们的餐食变得愈发简单,肉食明显减少。负责采购的修女脸上的愁容日益加深。更明显的是,一天下午,他看见阿雅和院长修女在办公室里低声交谈,桌上摊开着几张账单和空了的药瓶。阿雅紧蹙着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捏着那张写着某种昂贵抗生素名称的缴费单,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这种药不能停……”院长修女苍老的声音带着无奈。
“我知道。”阿雅打断她,声音低沉,“我会想办法。”
但她能有什么办法?组织静默,她无法主动联系获取任务。以往的积蓄大部分都已投入福利院的日常运转和孩子们的医疗费中,所剩无几。一种无力感,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她的心脏,比面对任何危险任务时都要让她感到窒息。
王迁站在远处,默默地看着这一幕。他没有上前,心中却已了然。
几天后,一辆陌生的汽车驶到福利院门口,送来了一批米面粮油和儿童衣物,指名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的捐赠。院长修女又惊又喜,连连追问司机,却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
又过了两天,镇上的药房负责人亲自送来了一批急需的药品,正是那天阿雅看着账单发愁的种类。药房负责人只说有人预付了款项,要求定期送来这些药品。
阿雅起初以为是某个曾经受过福利院帮助、如今发迹的人暗中回报。但接连几次“匿名”的援助,时机和内容都过于精准,仿佛有一只无形的眼睛在注视着这里的困境。她心中起了疑窦。
她不动声色地留意着周围。最终,在一个傍晚,她看到王迁站在福利院外的山坡上,背对着院落,正用他那台老旧的徕卡相机对着远方的落日,但另一只手,却握着手机,似乎在低语着什么。
那一刻,阿雅明白了。所有的“匿名捐赠”,都来自这个沉默的、声称自己像某个“故人”的男人。
心情复杂难言。有被看穿困境的窘迫,有不愿接受施舍的骄傲,但更多的,是一种冰封心湖被悄然敲开一角的震动。他并非用言语纠缠,而是用这种沉默而切实的方式,试图为她分担重压。
她没有立刻上前质问。当晚,月色清冷,她站在王迁居住的小屋外,敲响了他的门。
王迁打开门,看到是她,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恢复了平静。
“那些东西,是你送的。”阿雅开门见山,语气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王迁没有否认,只是点了点头。
“为什么?”阿雅看着他,“我说过,我不是任何人的影子。”
“我知道。”王迁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我帮你,不是因为你和谁相似。是因为这里的孩子们需要,也因为……你是阿雅。”
他顿了顿,目光坦然地看着她:“我看得出你在为什么发愁。这与我个人对你的感觉无关。就算只是一个路过的陌生人,看到这种情况,能帮也会帮一把。”
他的话语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挚。他清晰地划清了界限——帮助,源于对困境本身的不忍,而非对她个人的情感投射。
阿雅沉默了。月光洒在她清瘦的脸上,映照出她眼中翻涌的情绪。警惕、骄傲、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她习惯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黑暗中挣扎,也习惯了世间的冷漠与算计。但这种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甚至刻意保持距离的援手,让她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多少钱?”良久,她低声问道,试图维持最后一丝尊严,“我会还你。”
王迁摇了摇头:“不必。算是我借住在这里,对孩子们的一点心意。”
阿雅抬起头,深深看了他一眼。那眼神复杂,有审视,有不解,也有一丝极淡的、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动容。
“谢谢。”最终,她从唇间挤出这两个字,声音轻得几乎被夜风吹散。她没有再坚持还钱,也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