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将“孔子”写成“孙子”的答卷片段。
两相对比,荒谬感与愤怒感瞬间达到了顶点!
“这还有天理吗?!”
“定然是舞弊!赤裸裸的舞弊!”
“如此衡文,寒门子弟还有何指望?!”
说书先生最后长叹一声,醒木重拍:“可悲可叹!萤雪之功,不抵朱门一言!
锦绣文章,难敌黄白之物!诸君,此非故事,此乃如今科场之写照也!”
....
苏州,虎丘山下的文人雅集。
一群文人正在曲水流觞,吟诗作对。酒至半酣,一位自称“江东散人”的士子,书院门生,愤然掷杯,朗声道:
“诸位,近日偶得一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请诸位品评!”
他不待众人反应,便高声吟诵起来:
《观榜有感》
纸上的墨迹未干,
榜上的姓氏已定。
萤窗映雪十年苦,
不及朱门一夜名。
孔孟文章成笑柄,
金银铜臭作衡绳。
问天公理何处有?
尽在侯门深院中!
这首诗,语言直白,情感激愤,瞬间刺痛了在场许多有着类似遭遇的寒门文人之心。雅集的气氛顿时变得凝重而悲愤。
“散人此诗,道尽我等心中块垒!”立刻有人红着眼眶附和。
“何止是诗?我这儿还有一阕词!”另一人接口,同样吟诵了一阕揭露科场黑暗、为寒士鸣不平的《沁园春》。
这些诗词,迅速在雅集上被传抄,如同带着火星的种子,被这些文人带往四面八方。
.....
运河漕船,南下举子的客舱。
几位赴京赶考的寒门举子同乘一船,旅途寂寥,不免谈及科场前途,皆面露忧色。
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举子,书院安排的“种子”,从行囊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手抄的、没有署名的《科场怪现状录》。
“诸位兄台,此乃小弟从一旧书摊偶然购得,所载之事,光怪陆离,闻所未闻,或可解旅途之闷。”
其他几人好奇地围拢过来。只见小册子里用笔记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十几个短小精悍的故事:
有的讲述某世家子考前得到“锦囊妙计”,考场照抄即中;
有的描绘考官如何根据考生姓氏、籍隶,而非文章,来定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