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香港,中环的霓虹依旧彻夜不熄,但比起1972年那场疯狂的股灾余波,这座城市的商业节奏已然沉稳了许多。
赵国强站在神农房开总部顶楼的落地窗前,手里捏着一份刚从华尔街寄来的财经简报,指尖划过“美股开启复苏通道,长期牛市曙光初现”的标题,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的精光。
作为重生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1975年将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转折点——香港股市在1973年的崩盘后逐渐企稳,而太平洋彼岸的美丽国,正悄然拉开一场长达二十五年的牛市序幕。
这场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财富盛宴,以能源、消费必需品和低估值成长股为核心引擎,更伴随着从“漂亮50”到“小票行情”的风格切换,这样的机遇,他绝无可能错过。
但在踏足美股之前,赵国强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为他庞大的民生商业帝国寻找一个“实体根基”。
这些年来,赵氏米粮铺和赵记肉铺之所以能垄断香港市场,核心依赖于他空间里源源不断的零成本货源。
但空间虽好,终究是隐秘的底牌,随着商业版图的不断扩大,过度依赖空间输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他需要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农产品的自主供应。
经过数月的筛选,赵国强将目光锁定在了澳洲。
这片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候,且土地政策宽松,非常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
更重要的是,澳洲远离全球政治纷争,社会稳定,是建立长期农业基地的理想之地。
1975年3月,赵国强乘坐泛美航空的航班,横跨印度洋,抵达了澳洲墨尔本。
前来接机的是当地知名的土地中介怀特,一个身材高大、留着络腮胡的澳洲人,操着一口带着口音的英语:“赵先生,您要的地块我已经反复核实过了,位于维多利亚州北部的墨累河流域,总面积五千英亩,土壤是优质的黑钙土,附近有天然水源,非常适合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
怀特的车在广袤的澳洲原野上行驶了三个小时,眼前的景象逐渐开阔起来。
远处是连绵起伏的低矮丘陵,覆盖着浅绿色的牧草,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觅食,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当车辆驶入一片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土地时,怀特停下车,指着眼前的区域说:“赵先生,这里就是了。
东边紧挨着墨累河的支流,有天然灌溉渠;西边是开阔的平原,适合机械化耕种;北边那片林地可以用来饲养牲畜,形成种养结合的模式。”
赵国强走下车,脚踩在松软的黑土地上,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指尖能感受到土壤的肥沃与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