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创造(1 / 2)

林馨站在扩建了数次的了望平台上,平台边缘已经用回收的钢筋和混凝土加固,甚至搭建了一个简陋的顶棚,用以遮挡偶尔落下的、带有强腐蚀性的酸雨。她的身影依旧挺拔,银白色的护甲纤尘不染,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她眼底深处那不断流转的银色数据流光,速度似乎比以往更快,也更……深邃。仿佛有无数个平行的计算线程在同时运行,处理着远超常人想象的信息洪流。

半年的发展,“微光”已不再是那个仅能蜷缩在防空洞内的脆弱火种。

下方的山谷,已经被初步改造。简陋但功能明确的棚屋依山而建,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居住区。水循环阵列升级到了第三代,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四十,并成功从附近一处高辐射废水池中分离出了可供工业使用的重水和少量稀有金属。能量屏障的范围扩大了一倍,稳定性也有所增强,甚至在屏障边缘,利用废弃车辆和金属板材,构筑起了一道带有高压电击功能的物理防线。

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谷中央那座拔地而起的、约十米高的奇异建筑。它通体由暗灰色的、略带金属光泽的岩石构成,表面布满了并非人工雕刻、而是自然生长般蔓延开来的、闪烁着微弱银光的复杂纹路。这是林馨运用规则权限,引导地底矿物元素定向沉积、并结合能量导流原理构筑的“星碑”。它不仅是“微光”据点的能量中枢和防御核心,更像一个巨大的信号放大器与稳定器,以其为中心,微弱地调和着周边区域内混乱的规则残余,使得作物生长更加稳定,能量设备运行故障率大幅降低。

星碑脚下,是一片规模可观的“规则农场”。发光的苔藓和块茎作物长势良好,甚至成功移植了几种低辐射需求的变异谷物。几十名幸存者在田间劳作,他们面色依旧蜡黄,身体瘦弱,但眼中已不再是最初那种纯粹的绝望,而是有了一种专注于“生产”的、微弱的光彩。

更远处,靠近山谷入口的地方,传来了有节奏的金属敲击声和蒸汽泄漏的嘶鸣。那是新建的“工坊区”,几名原本是机械师或工程师的幸存者,在林馨提供的、从旧时代数据库残骸中修复出的部分技术图纸指导下,正尝试修复一台小型发电机和几台还能运转的机床。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焊锡和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