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考成(2 / 2)

杨荣生前已然是从一品少师,此番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正一品太师。

赐谥号“文敏”。

内阁大学士胡濙祭葬,又从宫中派遣中官,护丧还葬故乡。

荫庇其子杨恭,又按照如今惯例,加恩,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

此番哀荣不可谓不重,也非常符合如今内阁大学士的地位,以及杨荣顾命大臣的身份。

但杨荣的逝去,让更多人将目光在了先帝所留的顾命四大臣身上,一个事实不得不再被提起。

当初永乐初年的那一批内阁大学士中,除了李显穆外,杨荣可是年纪最的一个!

杨荣的逝去,只会是一个开始。

王振所进言的选内阁行走之事,是真的要被提上日程了,否则不准什么时候,内阁中就会只剩下李显穆一人。

在杨荣去世后,杨士奇和杨溥明显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三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比较微妙,但却是真正一直在内阁中,相识三十年。

时人称之为“三杨”,而后又被一同立为顾命大臣,如今杨荣去世,怎么能不为之兔死狐悲?

杨溥虽然依旧待在内阁中,但却经常告病,不得不在府中修养,几乎就相当于是半致仕。

杨士奇先前已然过,愈发谨慎微。

于是内阁中,除了李显穆一直都在线外,反而是胡濙最重要,他资历也非常厚,早在建文年间就中了进士。

先帝朱瞻基去世前,他恰好在外省,所以并没有被立为顾命大臣,但其后被太皇太后所立,就连李显穆等人也不轻视他,可见他的能力和资历。

李显穆和胡濙二人坐在内阁中,望着那三间空着的屋子,胡濙一时有些苦笑,“五年前,内阁没有如今权重时,文渊阁中反而一片煊赫,怎么如今内十九部、外十九省,都要仰内阁鼻息时,却如此荒凉了。”

“事在人为,势,也聚在人心上啊。”李显穆淡淡道:“

内阁权重时日太短。

权势不在制度上,而在人上,在内阁的四个顾命大臣身上。

如今顾命四大臣,一死、一病、一沉默,于是那股势就会散去,附着在其上的人心,就会渐渐转凉,于是有今日之荒凉。

可本辅还在,顾命四大臣纵然去其三,本辅乃是首席,当使天下人皆知,内阁尤在,顾命尤在!

源洁,如今内阁之中,以你能理事,该要加加担子了,接下来数年,乃是最重之时,行百里者半九十,万万不可在最后松懈。”

杨荣的去世让内阁大学士心里也有些戚戚然,胡濙自然也是如此,现在听着李显穆这番话,只觉心中安定了许多。

“元辅,但有吩咐,皆可明言,正值这等危急存亡之秋,在下省得。”

“好!”

李显穆沉声道:“这数年来,内阁收权至此,甚至将大明十九省的规制皆改变,却不仅仅是为了权力,而是要以内阁而撬动天下。

接下来,就是所有事务的最终目的。

实行考成法!”

胡濙有些惊疑不定道:“考成法?”

从名字上,他也大致能听出来这是一个什么事情。

实际上,明朝早已有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

这项制度就是“京察”。

依据大明初期制定的制度,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一次“大计”(均指考察)。

在这些考察上,列为“上上”的就可以升迁,这就是地方官“三年一升”的由来。

但问题来了。

这些考察非常流于形式。

考核项目有问题,用现代的言语来,就是“绩效规则”不对,根本就考察不出一个官员真正的能力。

甚至还成为了官员们争权的手段,比如“京察”时,对自己人手下留情,对政敌则严苛逼迫。

京察六年一次,还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取消,让许多官员都非常松懈,并不将京察放在心上。

自宣德年以来,李显穆知晓京察这些缺点,所以一次都没有举行过“京察”。

“守正公的意思是京察?”胡濙带着丝恍然,“守正公的目的是这个,所以才将传统六部改制成如今这般。

按照如今这样的制度,各部之间权责明晰,不可推诿,是好是坏,一目了然,一定比当初京察的效果好很多。”

完后,胡濙又犹豫道:“但仅仅是为了此事,就花费数年时间改制中枢朝廷和十九省地方,是否过于劳民伤财,又是否太过于题大做?”

李显穆摇摇头,“自然不是为了京察,只是和京察有一点相似而已。

京察六年一次,考成却不是。

京察的各项目,考成也不查。

考成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并且对其所办各事均规定期限办妥。

如今十九部权责明晰,每一部所要做何事,都非常清晰,部中官员的职责也清晰明了,无人能推诿。

内阁每年都会给十九部、十九省定下目标,譬如十九省税收额度,再比如十九部所接手的任务。

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账簿上,这些任务,分为年、季、月。

若是到时没有办成,则要受罚,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处罚。

内阁监察统率十九部,十九部手中同样有一本账簿,核对十九省对接任务,对十九省的进行考核。

同样有最后期限。

这就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每一件事都会在一部、一人身上。

从成立反贪局开始,到将六部改为十九部,乃至于让十九省诸府县皆改制,一切都是为了今日!”

胡濙震惊的下巴都要掉了。

按照李显穆所言,日后的大明,其权力运行便是——

内阁统领监察、监察机构监督十九部,而后十九部监督十九省,每一级都有上级考核,内阁对十九部不满,那十九部必然会责对相应的省。

这……

胡濙仅仅略微一想,就能想到日后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考成法的基础,则在于内阁保持大政之权!

一环套一环。

精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