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4(2 / 2)

铁血大秦 风华爵士 6190 字 2019-04-13

“谢陛下,谢陛下,臣不是愚鲁之人,自然明白陛下地盛情,以后自当誓死以报”灌婴却也不是糊涂人,知道今天能落得这个结果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

“陛下,这、这”吕臣和姜望见状,知道大局已定,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但心中却不禁还是十分地不甘和失望。

“吕臣、姜望,联知道你们对联的决定比较不满你们不用否认,如果联连这点自知之明都没有,凭什么纵横天下但你们要明白,联是一国之君,不是一县之令、也不是一郡之守,联考虑得是国之大计。希望你们能够谅解,如何”扶苏言辞恳切,毕竟自己这样做,对国家是有利的,但对颖川的百姓们来说,确是不太公道的。但这世界上又有什么绝对公道可言呢

吕臣、姜尚也不是糊涂之人,见扶苏竟然向自己两个草民服软,也不禁十分感动道:“陛下苦心,草民明白了为了大局,草民以后不再追究灌氏就是了”扶苏闻言十分高兴道:“太好了,难得你们这般理解联的处境,百姓那里还请你们为联多多陈情,表明联的苦衷。这样吧,为了表示联对颖川百姓的歉意,明白颖川郡减免半年税赋以做补偿,诸卿看如何”

张良闻言笑道:“陛下所言甚善,如此颖川百姓必感皇恩洗荡”吕臣、姜望也很高兴,忙道:“谢陛下隆恩”

这时扶苏却忽然板下脸来道:“现在既然其它事情都处理完了,那你们刚才掠扰圣驾之罪该如何处罚有罪不罚岂是我大秦律法”“这”吕臣和姜望有些愕然,没想到扶苏变脸变得这么快。灌宁、灌婴等人则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吕臣和姜望二人,估计心里面肯定爽得很

“这样吧,联看你们也是个人才,最起码胆量不错,口才也算机敏,日后在刑律方面也能是个干史,联就罚你们为廷尉官曹,在冯如麾下听令如何这样你们也不能再说联对灌氏厚此薄彼了吧”扶苏看着众人急剧变化地脸色,有些恶作剧似地笑了起来。

“谢陛下,臣受罚”听到有这样的便宜事,吕臣和姜望喜出望外,连忙下拜受罚。

“行了。说了半天,联可是饿得十分饥了,吃饭吧以后大家都是一殿之臣了,以往的过节一笔勾销,再不许提,更不许相斗,否则联严惩不殆饿死了”当下,扶苏旁若无无,便自顾自享用起身前地美味来:对于素来崇尚节俭美德的扶苏不说,这么多地美食可不能浪费了

张良等人见状。心中不禁暗赞扶苏算盘打得精明,当下也自进食起来。吕臣、姜望和灌氏族人虽然各自仍自对方不顺眼,但现在毕竟大小都是个官了,尤其又是在御前,却也不敢再相斗,只是眼光偶尔相对时,还会偷偷彼此发一下狠、横眉立目一番,直看得扶苏暗笑不已

下面是不收钱的。书友们不要误会。

爵士回书友话

有不少书友对本书中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大军捉对厮杀的场景表示不理解,甚至有疑惑之处,这点爵士可以理解。可能是本书中的一些地方没有交代清楚,这里爵士解释一下。

在战国末年和秦代,中国各诸侯实行地是一种称为总体战的军事制度总体战,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尽量多的人送上战场。所以当时各国都制定了相当严格地义务兵役制傅籍征兵:把所以有年满17岁左右的平民男子全部应征入伍,接受正规的军事技能训练。编入正规部队或后备役部队,直到规定期满之后方可退役。

于是,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往往很少有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但是在战国未年和秦代,动辄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捉对厮杀的场景就变得很常见了。因为按照总体战的指导思想:一个国家如果有一百万人口地话,按照比较常见的五人一丁的情况,战时动员二十万参战男丁就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这样。对于秦、楚、齐等拥有四五百万人口的大国来说,全国动员后兵力达到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而秦时期的全国人口也并不像一些书友们想像得那么少,据一些史料考证,仅秦和关东六国就合计超过了两千万人,如果再加上新征服的南方诸地,估计全国的人口可以达到二千五百万人左右。有这样大的人口基数,完全可以短期内动员数百万大军捉对厮杀,所以本书中经常出现大兵团作战并不是爵士头脑发热所致。

致于有些书友所说人口基数大规模减少地问题,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看书:秦国各本部除了关中杀了一些流民和饥民以外。基本上只是军队有少量伤亡关东三大国:齐、楚、赵,基本上都是由原来的贵族阶层在统治,他们为了获得本国民众的支持,没理由会屠杀平民,而秦国地统治崩溃得又比较快,所以这三国的人口基数不会有多大地损失,动员数十万人的大兵团是完全有可能的。魏国和韩国也是这样的情况,人口损失也不会很多。可能只有像陈胜、吴广地义地南阳、南郡地段以及楚军和起义贵族厮杀得较为厉害的燕地人口会减少较多些,不过应该不会对总体人口基数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杀人魔王项羽还在项梁控制之下,不可能随心所欲四处屠戮,而且他一直呆在楚地,也没理由会杀自己人

还有很多书友担心粮草、辎重和军费的问题,这里爵士也顺便说明一下:在战国和秦代,各诸侯国地军队是没有军饷可拿的,也可以说当时的兵都是义务兵,这就节约了相当大部分的军费,国家正常只需向军队提供粮食和辎重就可以了。

说到粮食,当时各国的农业生产也是相当发达的,甚至可能超出大部分书友的想像,这里以秦为例:在秦代,秦国农民是不允许离开土地的,安心耕种是他们的宿命;秦国所有的耕牛在官府都是登记在案的,农民无令绝对不允许虐待、杀害耕牛,否则可能被重罚,甚至连耕牛饿瘦了一村,相关责任人也会遭到十下的鞭打,并且如果耕牛管理不善的话,县令和县承都可能被朝廷治罪,当然,官史和农民对耕牛照顾好的话,国家是有奖励的;秦国非常重视先进农具的普及和保护,在秦国军队还装备大量青铜兵器的时候,秦国农民已经基本都用上了铁制农具,甚至官府为了保证一些贫穷农民的利益,官府会免费借用给这些贫民先进的铁制工具,即使被农民正常使用而搞得磨损了农民也无须负责任何赔偿;秦国上下对天气的重视也是空前的,天如果下雨的话,各地就要向上准确汇报雨量的大小,雨的范围也要汇报清楚,如果发生旱灾、蝗灾,更要及时汇报,否则国家的处罚会很严厉;再有秦国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是非常先进、严格且注重实际经验的,比如在关中地区,秦国规定: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相似规定还有很多,但就是这些看似严酷的规定保证了当时秦国农业生产的高度发达,为秦军的四处征战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关东各国虽然与秦的法律有所不同,但相信能与秦抗争上百年,他们的农业管理也不会太差,否则根本不可能支持庞大的军队和秦作战。

至于辎重问题,爵士在本书中有相当详细的说明:各国都建有强大的兵造系统,有青壮年工工匠和妇女日夜赶工为军队制造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