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集团会议(1 / 2)

清晨,南锣鼓巷93号院的静谧被一丝不同寻常的肃穆气氛取代。

陈小满换上了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中山装,褪去了平日坐堂问诊时的温润儒雅,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与决断力。

安雨琪也穿着一身利落的职业套装,正在帮他整理衣领,眼神里既有支持,也有一丝身为集团核心管理层成员的专注。

“会议材料都准备妥当了?”陈小满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嗯,各位董事和高管的案头版本,以及投影用的摘要都已就位。”安雨琪点头,语气干练,“重点还是关于新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拓展南方药材基地供应链的两个议案。”

“好。”陈小满微微颔首,“药材是根基,科研是未来,这两步,必须走稳。”

不久后,一辆黑色的轿车悄然驶至巷口。

陈小满和安雨琪上车,车子平稳地驶向位于北京城东的“济弘集团”总部大楼。

济弘集团总部会议室内,长条会议桌旁已坐满了人。

他们是集团各部门的负责人、旗下各大药厂、医馆、研究机构的代表,以及几位重要的外部董事。

气氛庄重,无人喧哗。

当陈小满和安雨琪步入会议室时,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

“董事长,安总。” 陈小满目光扫过全场,微微抬手示意:“各位请坐。”

他走到主位坐下,安雨琪则坐在他左手边第一个位置,会议正式开始。

各部门负责人依次汇报工作,从财务营收到生产进度,从市场反馈到研发瓶颈。

陈小满听得极其认真,偶尔会打断,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往往直指核心,让汇报者精神一凛,不敢有丝毫马虎。

“……综上所述,上半年集团整体营收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增长点在于新推出的几种经典名方成药和高端定制药膳包。”财务总监汇报完毕。

陈小满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增长不错,但不要只看数字。

我要看到的是,我们的药材原料品质,是否跟上了扩张的速度?

成本控制里,有没有挤压到上游药农的合理利润?

济弘的招牌,不是靠压价压出来的。”

“董事长放心,”供应链负责人立刻回应,“我们与核心产区的合作社签订了长期保价协议,并且有专人定期抽查药源品质,确保道地性。”

“很好。”陈小满点头,“道地二字,是我们的命根子。下一个议题,关于新建研究中心。”

负责科研的副总裁开始阐述方案,ppt上展示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宏伟的蓝图。

陈小满听完,沉吟片刻,开口道:“设备要一流,理念更要超前。

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临床,更不能忘了中医的根本理论。

我要这个中心,不仅能做成分分析、药理实验,更要能结合大数据,去验证和阐释老祖宗留下的阴阳五行、君臣佐使为何有效,如何更精准地有效。

我们要用现代语言,讲清楚古老的智慧。”

他看向众人,语气沉静却充满力量:“济弘集团能做到今天,靠的不是侥幸。

是我们始终守住了一个‘信’字——对药材的信,对古方的信,对医道的信,最终换来的是老百姓对我们的信。

每一步扩张,每一次创新,都不能忘了这个根本。”

“董事长说的是。”几位年长的董事深以为然。

“南方药材基地的拓展计划,我原则上同意。”陈小满最终拍板,“但前期调研必须做实,尤其是当地的气候水土是否真能产出优于其他产区的药材,我们要用数据说话,不能仅凭经验。

安总,这个项目你亲自跟进一下。”

“明白。”安雨琪简洁应下,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

会议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决策高效,目标明确。

陈小满并没有滔滔不绝,但他每一次开口,都能精准地定下调子,把握方向。

他既是医术宗师,也是一位深知企业生存发展之道的掌舵人。

会议结束,众人离去。

陈小满站在落地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

安雨琪走到他身边。

“累了?”她轻声问。

“还好。”陈小满摇摇头,“只是觉得责任重大。

我们手上掌握的,是能救人疾苦的东西,更是传承了千年的学问。

把它做好,商业化、现代化,不是为了赚多少利润,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信它、用它、受益于它。

这条路,得走得正,走得稳。”

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身上,那身中山装下的,依然是一颗医者的仁心,只是这颗心,如今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仁心惠及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