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集:《高原险情之地质灾害》(2 / 2)

第三章 冰湖警戒线

临时安置点设在海拔4500米的一处缓坡,帆布帐篷在狂风中猎猎作响。陈月正在给受伤的男孩处理骨折,医用胶带在低温下变得僵硬,她呵着白气将夹板固定好,男孩却突然抓住她的手:\"阿姨,我家的牦牛......\"

帐篷外,杜志远正对着卫星地图测算堰塞湖水位。李响递过一杯热可可:\"队长,你的肩膀得处理一下,刚才砸得不轻。\"他看着杜志远战术背心上渗出的血迹,声音有些发颤。杜志远摆摆手,目光仍紧锁着地图上不断扩大的蓝色区域:\"现在不是管这个的时候,泄洪通道必须在两小时内打通,否则下游的曲麻莱镇就完了。\"

工程机械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两台挖掘机正在堰塞体上艰难作业。高原的紫外线像砂纸般打磨着每个人的皮肤,王磊举着激光测距仪,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在下巴处结成冰晶。突然,挖掘机的铲斗卡住了一块巨型冰岩,机身剧烈晃动起来。

\"停!快退出来!\"杜志远扔掉望远镜狂奔过去,话音未落,堰塞体表面突然出现蛛网般的裂缝,浑浊的湖水带着巨大的冲击力喷涌而出。\"所有人撤离!往山脊跑!\"他一把推开操作手,自己却被涌来的冰水打了个趔趄。

洪水咆哮着冲向下游,杜志远趴在山脊上,看着浊流卷着巨大的冰块撞碎在岩石上,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一道短暂的彩虹。李响扶着他站起来,指着远处:\"队长,你看!\"下游的曲麻莱镇方向,救援直升机的轰鸣声正由远及近,机身下悬挂的物资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第四章 经幡与监测仪

三天后,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岗日村新建的监测站时,杜志远正在检查地表位移传感器。传感器的外壳上,不知谁系了一条崭新的蓝色经幡,在晨风中轻轻飘动。卓玛老阿妈拄着拐杖走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

\"孩子的腿没事了,解放军医生说恢复得很好。\"老人的汉语不太流利,眼神却充满感激,\"你们救了我们的命,也救了这片土地。\"她指着远处山坡上新布设的预警雷达,\"这些铁家伙,比我们看云识天气准多了。\"

杜志远接过酥油茶,滚烫的液体流过喉咙,驱散了高原清晨的寒意。李响背着地质锤从山上下来,脸上带着兴奋:\"队长,新发现的断裂带已经标注完毕,预警系统调试正常。\"他晃了晃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上,实时监测数据正以绿色曲线平稳跳动。

山谷里传来牧民的吆喝声,几头牦牛在新开辟的草场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陈月抱着那个受伤的男孩从帐篷里出来,孩子手里挥舞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杜志远望着远处重新矗立的白塔,塔顶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响声,与监测仪的电子蜂鸣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撤离时,王磊最后检查了一遍监测站的太阳能板。他发现卓玛老阿妈在每个仪器箱上都贴了一张小小的青稞饼贴纸,那是当地祈求丰收的传统符号。\"队长,你说这些科技设备和老传统,能一起守护好这片高原吗?\"他回头问道。

杜志远抬头望向连绵的雪山,峰顶的积雪在阳光下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你看那些经幡,\"他指了指监测站周围新挂的五彩经幡,\"它们在风中飘动了千百年,而这些仪器能告诉我们风什么时候会变成风暴。只要人心和科技都向着同一个方向,这片土地就会有希望。\"

越野车驶下高原时,杜志远从后视镜里看到,卓玛老阿妈正带着孩子们在监测站旁栽种树苗。那些小小的树苗在寒风中倔强地挺立着,如同这片土地上新生的希望。而远处的雪山,正以亘古不变的姿态,注视着这场发生在冻土上的救援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