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集:《无人机物流配送的伦理风险防控》(2 / 2)

“但这涉及到隐私问题。”林砚之犹豫了,“如果我们获取了摄像头的数据,会不会侵犯居民的隐私权?去年我们就因为无人机航拍时拍到了居民的阳台,被投诉侵犯隐私,最后赔偿了50万。”

陈教授摇了摇头:“隐私保护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明确数据的使用边界。我们可以和公安局合作,只获取人口密度的统计数据,不保留任何个人影像信息,而且数据传输过程中要采用加密技术,确保不会泄露。”

经过多次协商,“凌云速递”终于和市公安局达成了合作。智能摄像头的数据通过加密通道传输到无人机的调度中心,实时为动态伦理评估模型提供支持。但就在项目即将落地时,新的反对声音出现了。

“我们不需要无人机配送!”在老城区的居民座谈会上,一位大妈拍着桌子喊道,“前几天我家孙子在院子里玩,一架无人机突然掉下来,差点砸到他!现在又要在我们这装这么多摄像头,我们还有隐私可言吗?”

大妈的话引起了其他居民的共鸣,不少人纷纷点头附和。林砚之耐心地解释道:“我们的无人机已经安装了最新的避障系统,而且会根据人口密度实时调整飞行路线,尽量避开人群。至于摄像头数据,我们只用来统计人口密度,不会保留任何个人信息。”

但居民们显然不买账,一位大爷站起来说:“你们这些大公司,嘴里说的好听,谁知道背地里会不会偷偷收集我们的信息?再说了,无人机配送虽然方便,但抢了多少快递员的工作?我儿子就是快递员,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比以前少了一半!”

这句话戳中了林砚之的痛处。她一直忽略了无人机物流带来的就业问题。据统计,“凌云速递”推出无人机配送后,已经有300多名快递员因为业务量减少而被裁员,虽然公司提供了转岗培训,但大部分人因为年龄和技能原因,很难适应新的岗位。

“就业公平也是无人机物流必须考虑的伦理问题。”陈教授在会后对林砚之说,“我们不能只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了对传统从业者的影响。或许,我们可以探索‘人机协同’的配送模式,让无人机负责长距离、高风险的配送任务,快递员负责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和客户服务。”

林砚之采纳了陈教授的建议,她立刻调整了公司的配送方案。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无人机将货物送到指定的配送站点,再由快递员上门配送;在郊区和工业园区,则由无人机直接配送。同时,公司还开设了无人机操作和维护培训班,让被裁员的快递员有机会转岗成为无人机技术员。

三个月后,“凌云速递”的无人机配送事故率下降了80%,居民投诉量也大幅减少。但林砚之知道,这只是开始。无人机物流的伦理风险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这天下午,林砚之接到了一个特殊的配送订单——一位住在山顶的老人需要购买常用药品,但山路崎岖,快递员无法送达。林砚之亲自操控无人机,带着药品飞向山顶。

当无人机缓缓降落在老人院子里时,老人激动地握住了林砚之的手:“姑娘,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以前买个药要走两小时山路,现在半小时就能送到,太方便了!”

林砚之看着老人脸上的笑容,突然明白了无人机物流的意义。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技术,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安全、隐私和公平。

夕阳下,无人机带着空的配送箱飞回总部,林砚之站在山顶,望着远处的黄浦江。她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伦理风险出现,但只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人机物流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伦理风险防控,将永远是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