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议进行‘自愿标识’。”林砚之说,“在包装上标注‘基因编辑作物,经伦理审查通过’,同时附上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扫描了解编辑的基因位点、风险评估结果。这样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避免了因强制标识导致的市场恐慌。”
“自愿标识等于没有标识。”周明远立刻反对,“大部分消费者不会主动扫描二维码,他们只会看到‘基因编辑’四个字,还是会恐慌。而且,有些商家可能为了销量,故意不标识,这就违背了伦理原则。”
“那强制标识的成本谁来承担?”李梅反问,“如果强制标识,种子的成本会增加15%,最终还是转嫁到农户身上。本来‘青禾3号’的种子价格就比传统种子高10%,再增加成本,农户可能就不愿意种了。”
争论再次陷入僵局。陈敬亭看着窗外的暴雨,突然叹了口气:“我想起三十年前,我们推广杂交水稻的时候,也有人质疑‘ unnatural ’,担心吃了会有问题。但现在,杂交水稻养活了上亿人。科技发展总是伴随着争议,伦理审批的意义,不是阻止科技进步,而是为科技进步划定边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
他看向林砚之,眼神里多了几分温和:“你们的方案里,有风险防控,有收益保障,也考虑到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还有一点,我希望你们能补充——长期的环境监测。基因编辑作物的影响可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才会显现,所以审批通过后,你们必须每年提交环境监测报告,持续十年。如果期间出现任何问题,立即停止推广。”
林砚之立刻点头:“我们可以补充这个条款,并且愿意接受第三方机构的监督。”
陈敬亭看向其他委员:“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周明远沉默了片刻,终于松了口气:“如果能补充长期环境监测条款,并且明确标识要求,我同意审批通过。”
其他委员也纷纷点头。陈敬亭拿起笔,在审批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星城市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青禾3号’基因编辑水稻的种植审批,自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三年,三年后重新评估。”
听到这句话,林砚之的眼睛突然湿润了。她走出会议室的时候,暴雨已经停了,天边露出一道淡淡的彩虹。她拿出手机,给张建国打了个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张大爷,‘青禾3号’审批通过了,明年春天,你们就能种上了。”
电话那头,张建国的声音哽咽了:“真的?太好了……太好了……林研究员,谢谢你,谢谢你……”
林砚之挂了电话,看着天边的彩虹,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她知道,基因编辑作物的伦理审批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如何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这些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但至少现在,“青禾3号”迈出了第一步,像一粒种子,在伦理的土壤里,开始生根发芽。
三个月后,“青禾3号”的种子正式发放到农户手中。张建国拿着种子袋,在试验田边插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青禾3号,希望之稻。”春风吹过,木牌轻轻晃动,远处的稻田里,新播下的种子正悄悄破土,带着希望,向着阳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