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集:《AI能源审计的伦理标准》(1 / 2)

数据背后的绿灯

“林工,第三季度的节能报告又出问题了!”

助理小陈抱着一摞文件冲进办公室时,林砚正对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能耗曲线皱眉。屏幕右下角弹出的系统提示鲜红刺眼——“企业A能耗数据偏差率8.7%,超出阈值”,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出现数据失准。

林砚是“绿能计划”团队的技术负责人,这支由环保机构、能源企业和高校专家组成的团队,三年前就开始研发AI能源审计工具“绿镜”。从最初帮家庭用户分析冰箱待机耗电,到为大型工厂制定能耗优化方案,“绿镜”上线一年就覆盖了二十万用户,可最近三个月,投诉量却突然翻了三倍。

“上次那家食品厂,我们根据‘绿镜’的数据建议他们更换蒸汽管道,花了两百多万改造,结果能耗只降了2%,厂长昨天带着账本堵在办公室楼下,说我们的AI是‘睁眼说瞎话’。”小陈把用户投诉表拍在桌上,表格里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触目惊心,“还有这个小区业主群,有人说‘绿镜’偷偷采集他家的用电数据,连晚上几点开空调都知道,现在业主联合起来要卸载软件。”

林砚捏了捏眉心,打开后台数据日志。屏幕上滚动的代码里,一串异常的数据流引起了她的注意——上周系统升级后,部分家庭用户的电表数据被错误关联到了相邻住户的账户,还有三家高耗能企业的生产能耗被自动“平滑处理”,原本峰值达1200kW的用电数据,被系统默认修正为800kW。

“是算法的问题?”小陈凑过来,声音里带着焦虑。

“不全是。”林砚调出升级记录,“上次为了追求分析速度,我们简化了数据校验模块,加上用户授权协议里藏了太多专业术语,很多人根本没注意到‘允许采集实时用电数据’那一项。”她顿了顿,点开一条用户留言,屏幕上跳出一行加粗的文字:“我要的是能帮我省电的办法,不是每天收到十几页看不懂的数据报表!”

那天下午,“绿能计划”团队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用户投诉和数据报告,团队里最年轻的算法工程师张野红着脸站起来:“是我太急着优化运算效率,忽略了数据校验的重要性。有几家工厂的生产周期特殊,我却用了通用的计算模型,导致偏差率超标。”

负责用户体验的李姐也叹了口气:“我们做的审计报告太专业了,上次有个老人打电话来问‘功率因数’是什么意思,我解释了十分钟他还是没听懂。还有授权协议,确实太长太复杂,很多用户直接点了‘同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用电数据被采集了。”

会议从下午开到深夜,最终确定了三个整改方向:修正算法偏差、简化报告内容、规范数据采集。可第二天一早,更棘手的问题来了——市供电局联系团队,说有两家企业拿着“绿镜”的审计报告,质疑供电局的电费计价标准,认为自己被“歧视性收费”,因为“绿镜”显示他们的能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却被划分为高耗能用户,电价上浮了0.1元/度。

“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林砚拿着供电局发来的文件,手指在“高耗能用户判定标准”那一页划过,“供电局是根据去年的能耗数据划分的,而我们的报告显示这两家企业今年已经完成了节能改造,但数据没有同步到供电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