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望着窗外渐亮的灯光——每一盏灯的亮起,都是系统根据用户需求精准调控的结果。她想起张女士今早发来的第二条消息:“今天加班晚归,系统没开大灯,而是开了玄关的小夜灯,还弹出‘注意脚下台阶’的提醒,这个调整很贴心。”
“是为了让建筑更‘懂人’。”林砚肯定地说,“智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接下来会在三个方面完善伦理设计:第一,增加‘用户否决权’——用户可以随时关闭行为预测功能,系统不得强制恢复;第二,建立‘伦理审查小组’,邀请业主代表、伦理学家和法律专家共同参与系统参数调整;第三,优化‘应急优先级’,将‘特殊人群需求’与‘公共区域安全’设为‘同等优先级’,遇到冲突时触发人工决策机制。”
周明远点点头,拿起笔在审查报告上签了字:“伦理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就像这栋大厦,每天都在收集新的数据,每天都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林工,记住,最好的智能建筑,应该让用户感觉不到‘智能’的存在,只觉得‘舒适’和‘安心’。”
林砚看着审查报告上的“通过”二字,又望向总控屏——此时屏幕上弹出一条新的用户反馈,来自302室的张女士:“今天系统问我‘是否需要在加班晚归时保留玄关灯’,我选了‘是’,谢谢你们愿意听用户的意见。”
她突然明白,智能建筑的伦理设计,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和规则,而是藏在每一次“询问”而非“判断”,每一次“调整”而非“定论”里。就像这栋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大厦,真正的“智能”,永远带着对人的尊重和温度。
当晚,林砚在《智能建筑伦理设计草案》的扉页上写下三条原则:
1. 最小干预原则:智能系统仅在用户明确授权时提供服务,不主动干预用户行为,更不替代用户决策。
2. 可解释性原则:所有系统决策必须附带明确依据,用户有权查询、质疑甚至修改决策逻辑。
3. 人文优先原则:当“智能效率”与“人的需求”冲突时,优先保障人的安全、尊严和自主选择权,必要时触发人工干预。
她知道,这三条原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比如AI如何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体需求”,如何避免算法偏见,如何应对极端情况下的伦理困境。但只要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智能建筑就不会变成冰冷的“数据牢笼”,而是真正让人安心的“家”。
凌晨一点,总控室的灯光渐渐暗下来,只有屏幕上的数据流还在轻轻跳动。林砚最后看了一眼沙盘上的方舟大厦,转身离开——明天,又会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