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棘手的是公益课程的比例。团队初步提出“不低于20%”,但遭到了很多平台的反对。“我们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某头部平台的负责人在座谈会上直言,“免费课会拉低利润,我们没法生存。”
周明宇拿出一份报告,里面是欠发达地区的用户增长数据:“这些地区的潜在用户占总市场的40%,现在他们买不起课,但如果能通过公益课培养习惯,未来就是你的付费用户。更重要的是,教育不是生意,你赚的钱,不该建立在孩子错失机会的基础上。”
那场座谈会持续了6个小时,从激烈争论到沉默反思,最终,大部分平台同意了公益课的要求。但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饥饿营销。
“限时抢购、名额有限,这些手段会让家长恐慌,明明不需要的课也会买。”研究员陈阳拿出截图,某平台的“秒杀课”在30秒内售罄,可后台数据显示,有40%的名额被黄牛抢走,又以高价转卖,“必须禁止这种营销方式,课程应该是按需购买,而不是靠抢。”
就在团队即将完成《虚拟教育直播伦理收费标准》的草案时,意外发生了。“星火未来”突然爆出丑闻——有家长发现,平台所谓的“VR一对一”,其实是提前录好的视频,根本没有互动。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很多家长要求退款,平台却以“用户操作不当”为由拒绝。
周明宇意识到,必须加快标准的落地。他带着草案找到监管部门,连夜修改细则,加入“虚假宣传赔偿机制”和“公益课质量监管”条款。为了确保公益课不流于形式,团队还设计了“双盲评估”——由第三方机构随机抽查公益课的内容,确保和付费课的质量一致。
标准正式发布那天,周明宇特意去了甘肃的那个村子。李娟正带着孩子们上“星空课堂”,VR眼镜里,银河缓缓展开,孩子们的笑声透过设备传出来。“现在平台的公益课特别多,还有专门的农村版教材,孩子们终于能跟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上课了。”李娟的脸上满是笑意。
林夏也在那天收到了好消息。“星火未来”按照新标准公示了成本,她之前看中的中考冲刺课,价格从元降到了6800元,还能看到每一笔费用的去向——师资占40%,技术占30%,剩下的是运营成本。妈妈咬咬牙,给她报了名。
第一节课上,老师用VR模拟了电路实验,林夏可以亲手“连接”导线,感受电流通过的瞬间。课后,老师还特意留下时间,一对一解答她的疑问。“其实我们之前也不想定那么高的价,是公司要求的。”老师私下跟她说,“现在好了,价格透明了,我们也能安心教知识。”
三个月后,中考成绩出来,林夏的物理考了92分。她拿着成绩单,第一时间给周明宇的团队发了邮件,里面附了一张照片——她戴着VR眼镜,背景是家里贴满的奖状。邮件的最后,她写:“谢谢你们,让我知道,知识的价格,不该是梦想的门槛。”
周明宇把邮件打印出来,贴在研究院的墙上。旁边,是最新的监测数据:虚拟教育课程的均价下降了45%,欠发达地区的课程覆盖率提升到了60%,虚假宣传投诉量减少了90%。
苏晓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新的调研计划:“接下来,我们要针对VR课程的内容质量制定标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周明宇点点头,望向窗外。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未来伦理研究院”的牌子上,反射出温暖的光。他想起李娟说的话:“教育的公平,不是让所有人都上一样的课,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虚拟教育的世界里,代码还在运行,数据还在流动,但这一次,技术不再是赚钱的工具,而是照亮梦想的灯。那些曾经被价格挡在门外的孩子,终于能透过VR眼镜,看到星空、看到实验室、看到更远的未来——而这,才是技术本该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