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立刻重新调整预警文案,将“百年一遇特大暴雨”改为“明日中午至夜间,本市将出现暴雨,降水量120-150毫米,伴随8-10级阵风”,右下角清晰标注“可信度等级:88%,人工复核意见:云团移动速度放缓,降雨量较初始预测下调,需关注午后交通路况”。她特意删掉了所有夸张的形容词,只保留客观的数据和提醒。
“陈局,复核完了,这是修改后的预警稿。”林砚将文件递过去,“我们还联系了市融媒体中心,他们会在官方App、微博同步发布,并且注明‘来源:市气象局,已人工复核’。非官方平台转发时,必须附带我们的复核意见,不能擅自修改内容。”
陈凯翻看着眼,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好,就按这个发。对了,上次省气象局说要制定AI气象伦理规范,你们把这次的情况整理一下,作为案例报上去。以后不管‘穹顶’给出什么预测,都得先人工复核,标注可信度,绝对不能再用夸张的标题博眼球了。”
第二天中午,暴雨如期而至,但正如复核后的预测,降雨量控制在142毫米,强风也没有突破10级。市区虽然出现了局部积水,但因为预警及时且准确,市民提前做好了准备,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下午五点,林砚刷到一条本地自媒体的微博,上面转发了气象局的预警,还特意加上了“已人工复核,数据准确”的标注。评论区里,市民们的反馈大多是“这次预警很实在,没有夸大其词”“看到可信度88%,心里有底了”。
小周凑过来,笑着说:“林姐,你看,大家其实更愿意相信准确的信息,不是越夸张越好。”
林砚点头,打开电脑里的《AI气象伦理发布规范(草案)》文档——这是她昨天熬夜整理的,里面详细写了“AI预测需标注可信度等级”“极端天气必须人工复核”“禁止使用夸大性表述”“规范发布渠道”等条款。她在“人工复核流程”那一页加上了“数据缺失时需优先修复设备,补全数据误差率超过10%需重新计算”的内容,然后发给了省气象局的对接人。
窗外的雨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光斑。林砚看着屏幕上的规范草案,忽然明白,AI气象预测的意义从来不是追求“最醒目”,而是“最可靠”。在技术与伦理的平衡线上,只有守住准确与克制,才能让每一次预警都成为市民心中的“定心丸”,而不是引发恐慌的“导火索”。
一周后,省气象局正式发布《AI气象伦理发布规范》,林砚团队提交的案例被写进了规范说明里。规范中明确规定,所有AI气象预测必须标注0-100%的可信度等级,极端天气预测需经过至少两名高级气象分析师的人工复核,发布渠道需具备官方资质,非官方平台转发需完整保留来源与复核意见,禁止使用“史上最强”“百年一遇”等无数据支撑的表述。
发布会上,陈凯作为市气象局代表发言:“气象预警不是流量工具,而是生命防线。我们用伦理规范约束AI,不是限制技术发展,而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当每一次预警都经得起数据的检验,每一句提醒都带着对市民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气象服务的价值。”
林砚坐在台下,看着大屏幕上滚动的规范条款,想起那天凌晨的数据中心,想起市民们在评论区的认可,忽然觉得所有的忙碌都有了意义。她拿出手机,给小周发了一条消息:“今晚数据中心加个班,我们把‘穹顶’的算法再优化一下,让它更精准,也更‘规矩’。”
手机很快传来回复:“收到!这次我们一定让‘穹顶’既懂数据,又懂伦理!”
夜色渐浓,市气象局的数据中心再次亮起灯光。屏幕上,“穹顶”正在处理新的云图数据,右下角的可信度等级随着数据的完善不断跳动,最终停在“92%”。林砚和小周盯着屏幕,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节点,确保每一个预测结论都经得起检验——这是他们对市民的承诺,也是对AI气象伦理的坚守。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总有一些底线不能突破,总有一些责任必须扛在肩上,而这,正是守护一座城市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