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集:《太空资源开发的伦理分配模型》(2 / 2)

经过半年的谈判与修改,《太空资源伦理分配模型》终于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模型的核心条款如同太空的灯塔,照亮了有序开发的道路:

首先,明确“太空资源属于全人类”的原则,禁止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宣称对太空区域拥有主权。即使是在某颗小行星上建立采矿基地,也需向国际太空组织提交申请,由组织根据资源储量、开发能力和人类整体需求,分配“开发配额”——发展中国家可获得额外10%的配额倾斜,弥补技术差距。

其次,设立“全球太空探索基金”,所有开发主体需将收益的15%注入基金,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太空技术研发、太空环境监测,以及小行星防御系统的建设。玛利亚特意在条款中加入“生态补偿”:每开采1吨太空资源,需拿出0.5%的收益用于修复地球生态,“不能为了开发太空,忘了我们的母星”。

最后,确立“科学价值优先”的准则。所有采矿项目必须预留30%的区域作为“科学保护区”,供各国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小行星采矿前,需先完成地质探测和生物潜在性评估,避免破坏可能存在的太空生命痕迹。陆凯还设计了“资源共享平台”,各国的采矿数据、技术方案都需在平台上公开,“避免重复开发,也防止技术垄断”。

模型通过的那天,林砚站在国际太空站的观测舱内,看着地球缓缓转动。陈舟走过来,递给他一杯速溶咖啡:“你看,月球上的采矿车已经按配额作业了,欧盟和俄罗斯的团队还合作在‘爱神星’上建了联合实验室。”艾拉笑着补充:“昨天‘星尘矿业’也提交了申请,还主动多捐了5%的收益到基金里,说是‘为过去的自私道歉’。”

但团队没有停下脚步。玛利亚发现,有些国家在“科学保护区”边缘偷偷采矿,陆凯的平台也检测到几次数据造假。林砚在新的会议上强调:“伦理不是一次性的文件,是需要不断守护的底线。”他们随后成立了“太空伦理监督局”,配备了可实时监测采矿活动的卫星,还建立了“公众举报通道”——任何人发现违规开发,都能通过星际网络提交证据。

2245年,林砚带领团队登上了月球“联合基地”。站在氦-3采矿区的边缘,他看着不同国家的宇航员一起工作,运输车在“科学保护区”的标识旁有序通行,远处的观测站里,中国和非洲的科学家正共同分析月球土壤样本。艾拉指着基地中央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太空资源伦理分配模型》的核心原则,落款是“全人类”。

“你说,未来人类移民火星、探索木星时,还会记得这份模型吗?”陈舟问。

林砚望着深邃的太空,那里有无数星辰等待探索。“会的,”他说,“因为我们守住的不只是资源,更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走向星辰大海的初心。”

夜色渐深,月球基地的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在这份伦理模型的守护下,人类终于不再将太空视为争夺的战场,而是携手前行的家园——星尘之上,共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