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集:《合成燃料的伦理全周期评估》(2 / 2)

张磊点点头,端起咖啡杯的手在发抖:“我是光伏系统的设计师,看着自己做的东西被当成遮羞布,每晚都睡不着。上个月有环保组织来检测,他们提前三天全用光伏,硬生生把平均碳足迹压到了0.3吨\/吨。但正常生产时,实际数值是2.8吨,比传统工艺好点,但根本算不上零碳。”

林砚合上笔记本:“谢谢你告诉我这些。但光有日志不够,我们需要更确凿的证据。”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砚带着团队蹲守在园区外围。他们用无人机拍摄夜间的厂房灯光,对比电网公司的负荷数据;在周边村庄采集空气样本,检测到夜间的二氧化硫浓度明显升高;甚至找到几位夜班工人,录下了他们描述“切换电源时机器会发出不同声响”的证词。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一位退休的电网调度员。他提供的调度记录显示,陈则远的工厂在过去半年里,有147个夜晚调用了煤电,累计用电量相当于3000吨标准煤的碳排放。“他们给了调度中心一笔‘协调费’,让这些记录不上报。”老人叹了口气,“年轻人,你们做的是对的。现在太多人把‘碳中和’当成生意做,根本不管背后的污染。”

林砚将所有证据整理成报告,提交给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伦理委员会。同时,她在绿踪的官网上发布了部分数据,引发轩然大波。陈则远的公司股价暴跌,不得不出面回应,却坚称是“个别时段的应急供电,不影响整体零碳属性”。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三个月。期间,林砚收到过威胁短信,也被同行指责“破坏新能源产业发展”。直到环境伦理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张磊鼓起勇气出庭作证,播放了他偷偷录下的车间切换电源的录音,争论才终于有了结果。

最终,国家能源局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合成燃料伦理评估体系》,明确要求所有电合成燃料必须标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从原材料开采到终端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纳入核算。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不得低于95%,且禁止通过“时段选择性上报”“数据造假”等方式掩盖碳排放。违反者将被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

新规出台那天,林砚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奔跑的孩子。手机里传来张磊的消息:他已经辞职,加入了一家真正做零碳技术研发的小公司。而陈则远的公司,在支付了2.3亿元罚款后,正在拆除部分生产线,重新规划能源供应。

“林博士,”张磊的消息带着一个笑脸表情,“今天我们车间的光伏板发电量达标了,从早到晚,没切过一次煤电。”

林砚笑着回复:“这只是开始。”

她知道,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守住了伦理的底线。就像那些被精心标注的碳足迹,不仅是一串数字,更是对每一份能源消耗的敬畏,对未来世代的承诺。而这场关于绿色能源的真相之争,终将在更透明的阳光下,走向真正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