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集:《基因驱动技术的生态伦理红线》(2 / 2)

凌晨三点,他在伦理审查表的备注栏里写下:\"建议增加跨物种基因监测模块。\"笔尖划过纸面时,窗外的蝉鸣突然停了。陈砚抬头,看见玻璃上自己的影子,身后是成片的培养皿,像无数双盯着他的眼睛。

天快亮时,老周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份新的申请。这次不是野外试验,而是请求扩大实验室的隔离屏障范围,从原来的500平方米扩展到2000平方米,还要加装基因漂移监测仪。

\"我加了个补充条款。\"老周指着第4条,\"所有试验数据实时同步给伦理委员会,包括失败案例。\"

陈砚忽然注意到老周的白大褂袖口破了个洞,露出手腕上的疤痕——那是年轻时在非洲做疟疾防控时被蚊子咬的,差点没能活着回来。

\"他们同意了?\"

\"没。\"老周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但他们说,可以派观察员来监督我们建隔离屏障。\"

晨光漫进实验室时,陈砚把第37代幼虫的培养皿放进了灭活炉。荧光绿在高温下渐渐黯淡,像条燃尽的引线。玻璃幕墙外,第一缕阳光落在橡胶林的叶片上,露珠滚落时,惊起几只停在叶尖的蜻蜓。

小李突然指着屏幕叫起来:\"食蚊鱼的基因片段,不是漂移,是误食!\"她调出亚马逊试验田的视频,食蚊鱼正在吞食死亡的伊蚊幼虫,那些幼虫的基因链在消化液里碎裂,碎片像拼图似的粘在了鱼的肠道细胞上。

陈砚盯着屏幕,突然抓起电话。\"让疾控中心准备灭蚊灯。\"他对着听筒说,\"我们改方案,先做物理隔离试验。\"

老周在旁边补充:\"告诉他们,我们提供基因检测支持,凡是捕获的蚊子都送来测序。\"

挂了电话,陈砚看见培养箱的指示灯全灭了。他想起刚进实验室时,导师说过的话:\"最好的基因技术,应该像条隐形的河,只在需要的地方流淌。\"

窗外的蝉鸣又响了起来,这次不再杂乱。陈砚走到窗边,后勤老张挂的灭蚊灯正发出幽幽的蓝光,有只蚊子飞进去,在电流声里化作一小簇火花。远处的橡胶林里,雾气正在散去,露出叶片上滚动的露珠,每颗露珠里都盛着个小小的太阳。

老周把新的隔离屏障设计图铺在桌上,p4实验室的负压系统示意图像张复杂的蛛网。\"全球伦理委员会的观察员下周到。\"他用笔圈出图纸上的监测点,\"他们说,要亲眼看看这堵墙能不能挡住基因的脚步。\"

陈砚的手指落在图纸边缘,那里有行小字:\"所有试验数据保存70年,供后代追溯。\"他忽然想起亚马逊流域的那片试验田,现在应该已经种上了新的水生植物,试图挽回消失的食蚊鱼。

培养箱的嗡鸣重新响起时,陈砚打开了新的培养皿。这次里面没有荧光绿,只有从西双版纳采集的普通蚊子幼虫,在营养液里安静地蠕动。小李正在调试基因测序仪,屏幕上跳动的碱基对像串无声的密码,等待被正确解读。

玻璃幕墙外,第一只白鹭掠过橡胶林的上空。陈砚想起州医院朋友发来的最新消息,说这周的登革热新增病例已经降到了个位数。或许不用等到基因驱动技术完美那天,人类与蚊子的战争,本来就该有更温和的打法。

老周忽然指着窗外笑:\"你看,老张又挂了盏灭蚊灯。\"

陈砚抬头,看见那盏新的灭蚊灯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个小小的蓝色月亮。有风吹过,橡胶林的叶片沙沙作响,像是无数双眼睛在眨动,注视着这片被小心翼翼守护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