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集:《数字遗产的伦理活化准则》(1 / 2)

《数字遗产之伦理风波》

第一章:意外的发现:在繁华都市的一个角落,年轻的程序员林宇在一家名为“创忆科技”的互联网公司里忙碌着。这家公司专注于探索数字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其中数字遗产的活化利用项目是他们近期重点钻研的方向。

林宇所在的团队,由一群充满激情与创新思维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渴望通过技术让那些逝者留下的数字痕迹能以新的方式继续“活”在世间。然而,他们未曾料到,这个看似美好的设想,即将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这天,林宇在整理一些测试数据时,偶然间接入了一个已经离世的知名作家的社交媒体账号。这位作家生前留下了诸多未完成的作品片段,团队想着若是能通过AI续写,或许能给读者们呈现出完整的故事,也算是对作家创作生涯的一种延续。林宇看着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字片段,心中燃起了强烈的好奇与探索欲,没多想便将这些数据导入了公司正在研发的AI续写程序中。

随着程序的运行,一篇篇续写后的文章逐渐生成,林宇读着那些文字,一方面惊叹于AI强大的创作能力,能将故事沿着合理的脉络续写下去,可另一方面,他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妥,毕竟这一切并没有经过任何人的授权。

第二章:初露端倪的争议

林宇所在团队的负责人陈峰,是个雷厉风行且极具前瞻性眼光的人。当他看到林宇弄出的这些AI续写内容后,一开始也是眼前一亮,觉得这会是数字遗产活化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于是,团队将部分续写内容匿名发布在了一个小型的文学爱好者论坛上,想先收集一下大家的反馈意见。起初,不少读者被这些新颖的故事吸引,纷纷称赞故事构思巧妙,文笔流畅。可没过多久,有几位熟悉那位已故作家文风的老读者察觉到了异样,他们发现文中虽然情节连贯,但有些核心观点似乎和作家生前一贯秉持的不太一样,而且文字风格上也有细微的偏差,不像是出自作家本人之手。

很快,质疑声在论坛上此起彼伏,有人开始猜测是不是有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AI对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续写,这一猜测瞬间点燃了大家的怒火。毕竟,对于很多热爱这位作家的人来说,他的文字承载着太多的情感与回忆,怎能随意被他人用这样的方式篡改呢。

消息逐渐传开,不仅在文学圈引起了震动,也引起了一些伦理学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这种未经授权就对逝者数字遗产进行活化利用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是对逝者及其亲属的不尊重,更是对文学创作本身的一种亵渎。

第三章:组建应对团队

面对外界越来越汹涌的质疑声浪,创忆科技的高层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紧急召集林宇所在的团队开会商讨对策。会上,大家的脸色都十分凝重,原本充满希望的项目如今却陷入了巨大的伦理争议泥潭。

公司决定组建一个专门的应对团队,由陈峰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林宇以及公司里擅长法律、公关和伦理学研究的几位专业人士。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一套完善的《数字遗产伦理活化准则》,以此来规范公司后续关于数字遗产活化利用的所有行为,同时平息外界的争议。

林宇心里满是愧疚,觉得是自己的一时冲动引发了这么大的麻烦,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这个团队里尽力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陈峰则一边安抚着大家的情绪,一边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他深知这个准则的制定不仅关乎公司的声誉,更是对整个数字遗产活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律专家开始梳理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关人员忙着制定对外沟通的策略,伦理学专家则深入研究各种案例,探讨如何在尊重逝者和发挥数字遗产价值之间找到平衡。而林宇和其他技术人员则负责对现有的AI续写程序进行优化,确保后续的活化利用能最大程度地贴合逝者的风格与观点。

第四章:准则的艰难制定

制定《数字遗产伦理活化准则》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团队成员们常常为了一个条款争得面红耳赤,毕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和伦理考量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关于授权这一关键问题上,就出现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只要获得逝者亲属中多数人的同意就行,可伦理学专家坚持认为必须要亲属一致同意,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逝者意愿的尊重,避免后续出现亲属间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的矛盾。经过多轮的辩论,最终大家还是采纳了伦理学专家的意见,确定活化必须获得逝者生前授权或亲属一致同意这一严格要求。

而对于活化内容的标注问题,起初大家觉得简单标注一下“AI续写”就可以了,但是法律专家指出这样的标注不够清晰明确,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应该明确标注“AI生成”,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禁止篡改逝者的核心观点与人格特征这一条款,更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技术人员表示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在技术上存在很大难度,因为AI的学习和创作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确定通过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以及对比逝者生前大量作品来尽量确保核心内容不被篡改,尊重数字遗愿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