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集:《可控核聚变的伦理分配协议》(2 / 2)

但麻烦在深夜找上门。陈砚之的私人终端突然弹出加密信息,附带的视频里,她远在波士顿读书的儿子正走进图书馆。发信人只有一句话:“框架通过那天,就是你见不到他的日子。”

她的手剧烈颤抖起来,差点碰翻桌上的咖啡。窗外,联合国大厦的灯光在雨幕中模糊成一团光晕,像极了聚变反应失控前的征兆。

“报警吗?”助手发现她的异样。

陈砚之深吸一口气,删除了信息。“明天带个U盘来,”她盯着屏幕上的全球地图,“把我们掌握的各国能源浪费数据整理好,尤其是那些私下囤积化石燃料的国家。”

四、破局

最终投票前夜,陈砚之在休息室见到了俄罗斯代表。这位白发老人曾是她在莫斯科大学的导师,此刻却眼神复杂地递给她一份文件。

“这是七国集团的秘密协议,”老人的声音压得很低,“他们计划绕过联合国,单独建立能源分配体系。”

陈砚之快速翻阅,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协议里明确写着:将欠发达地区的配额压缩至15%,剩余部分按军事力量排名分配。

“您为什么要告诉我?”她抬头时,发现老人的眼眶泛红。

“因为我想起了你当年的论文。”老人从皮夹里掏出泛黄的纸页,那是陈砚之三十年前的硕士论文,标题旁有她稚嫩的批注:“能源不应是特权,就像阳光不该只为富人照耀。”

第二天的投票现场,陈砚之没有直接拿出协议,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也门的孩子在烛光下写作业,委内瑞拉的医院因停电放弃手术,孟加拉国的渔民在柴油灯下修补渔网。最后定格的画面是波士顿图书馆,她的儿子正对着电脑屏幕,背景里的新闻正在报道非洲的能源危机。

“有人说,能源分配该看国力强弱。”她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荡,“但我想说,该看谁更需要。”

当电子屏显示出结果时,连她自己都愣住了——17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投反对票的三个国家代表在结果公布后立刻离席,椅腿摩擦地面的声音像钝器划过钢板。

阿德巴约冲过来拥抱她,这位硬汉的肩膀在颤抖。“我的女儿,”他哽咽着说,“她终于能在电灯下读书了。”

五、余晖

半年后,陈砚之站在肯尼亚的戈壁上。三十座聚变小型化反应堆整齐排列,蓝白色的光芒透过防护罩,在红土上投下梦幻般的光斑。不远处,孩子们围着刚通电的电视机欢呼,屏幕上正播放着全球能源分配委员会的新闻。

“第一阶段的基础配额已经到位,”阿德巴约递给她一杯冰镇可乐,这在半年前的肯尼亚是奢侈品,“接下来要建海水淡化厂,还有光伏互补系统。”

陈砚之望着远处的村庄,铁皮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片都安装了分布式储能设备。她想起投票通过那天,儿子从波士顿打来视频电话,背景里有几个金发青年举着“能源平等”的标语牌。

“他们说要成立学生监督组织,”儿子笑着说,“检查各国是不是真的按框架执行。”

一阵风吹过,反应堆的嗡鸣声里,似乎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陈砚之忽然明白,真正的蓝焰不在地下五十米的反应舱里,而在这些被照亮的眼睛里——它们像星星一样,正在曾经黯淡的大陆上,一颗接一颗地亮起来。

夜幕降临时,全球能源网络同步亮起。从纽约的摩天大楼到索马里的难民营,从北极科考站到南极观测站,蓝色的光点在地球上连成蛛网。陈砚之的终端收到一条来自莫斯科的信息,是她的导师发来的:“你让阳光普照了。”

她抬头望向星空,银河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那些亿万年前发出的光,此刻正和地面上的蓝焰交相辉映,在宇宙中写下属于人类的注脚——关于平等,关于共享,关于文明本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