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会议室里终于响起了打印机的嗡鸣。新的草案删掉了70%的技术性条款,却用整整三页纸描述了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征服自然,不是垄断资源,而是让每个新生儿都能公平地享有技术进步的红利,让地球的生态链能在科技干预下依然保持平衡,让人类文明的火种既能照亮脚下的土地,也能尊重宇宙间可能存在的其他智慧。
当林砚之在宣言的最后一页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手腕忽然传来一阵震动。是女儿发来的全息消息,背景是实验室的培养皿,里面跳动着荧光绿的神经元——那是她参与研发的渐冻症治疗芯片,刚刚通过了伦理审查。“妈妈,”女儿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我们在芯片里加了个小设计,它永远不会读取患者的记忆,只会专注于修复神经。”
上午九点,联合国大会堂座无虚席。林砚之站在发言席上,看着台下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代表们,忽然想起阿玛尔说过的话:伦理不是枷锁,而是人类文明在黑暗中摸索时,彼此传递的那束光。当宣言的内容通过同声传译传遍大厅,当各国代表依次走上前签字时,她注意到一个细节——美国代表在签下名字前,悄悄划掉了“防御性AI武器例外条款”旁的备注;梵蒂冈的主教在签字时,指尖在“人类共同命运”那行字上停留了很久;而肯尼亚的代表,在落笔时眼里闪着泪光。
当天下午,林砚之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反馈:硅谷的科技公司宣布成立AI伦理联盟,月球采矿企业承诺将20%的收益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建设,那个计划在深海投放合成微生物的公司,主动公开了所有实验数据并接受国际监督。最让她动容的是一段来自难民营的视频,一位母亲颤抖着把标注着“基因改良”的营养剂喂给孩子,镜头里,孩子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夜幕降临时,小陈抱着厚厚的文件走进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兴奋:“秘书长,已经有127个国家签署了宣言,还有300多家科技企业申请成为观察员。”她指着屏幕上实时更新的全球舆情,“社交媒体上,#我们的科技#这个话题已经有50亿次讨论了。”
林砚之走到窗边,此刻的联合国大厦灯火通明,与远处自由女神像的火炬遥相呼应。她知道,这份宣言能解决的问题有限,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技伦理难题出现,但至少在今天,人类证明了一件事——当我们选择相信彼此,相信科技的终极意义是让世界变得更好时,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分歧。
手机里弹出女儿发来的新消息,是张星空照片,标注着“今晚的猎户座特别亮”。林砚之笑着回复:“因为它知道,人类终于决定要和宇宙好好相处了。”发送完毕,她转身走向会议室,那里还有一堆关于“太空垃圾清理责任划分”的文件等着处理,但这一次,她的脚步格外轻快。
走廊尽头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宣言签署时的画面。在那些不同语言、不同笔迹的签名上方,是一行逐渐放大的字:科技的光芒,永远不该只为一部分人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