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集:《无人机技术的伦理飞行规则》(2 / 2)

反对的声音来自两个极端。无人机爱好者们觉得这是对他们自由的限制,\"我们玩航模几十年了,凭什么要被盯得这么紧?\"而隐私保护激进派则认为,仅仅装身份标识远远不够,\"只要它们还能在天上飞,就有偷拍的可能。\"

在一次公开听证会上,一位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突然站起来,举起手机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一架无人机正从他家浴室的窗户缝隙往里拍,镜头晃动中能看到他妻子惊恐的脸。\"这就是你们说的安全?\"年轻人的声音因为愤怒而颤抖,\"我按你们给的举报电话打了三次,到现在都没人管!\"

那天的听证会结束后,林默独自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像一片流动的星河,而在这片光芒之上,无数架无人机正在夜色中穿梭。他打开手机,看到团队开发的公众监督平台后台,已经有上千条举报信息在等待处理。

《无人机伦理飞行规则》最终在半年后正式出台。规则实施那天,林默带着团队在市中心广场设置了宣传点。他们展示了新的身份标识芯片,演示了飞行轨迹查询系统,还教市民们如何用手机App举报违规飞行的无人机。

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颤巍巍地问:\"以后,那些小飞机就不会偷看我们家院子了?\"林默点点头,给她递上一份印有举报二维码的宣传单。老人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单子上的字,突然笑了:\"这样我就能放心在院子里晒太阳了。\"

规则实施后的第一个月,违规飞行的举报量下降了67%。有次林默去医院复查膝盖,看到住院部的楼顶上,一架物流无人机正悬停在指定的投放点,将一个药箱缓缓放下,整个过程都在监控摄像头的注视下进行。护士告诉他,现在急救药品的配送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以前从药房送到病房要十几分钟,现在五分钟就到了。\"

但争议并没有完全消失。有天深夜,林默接到值班同事的电话,说系统监测到一架无人机闯入了某明星的别墅禁飞区。他们根据身份标识找到了机主,发现是个刚入行的狗仔,正试图偷拍明星的家庭聚会。\"这就是规则存在的意义,\"林默在第二天的晨会上说,\"我们不能保证没人犯规,但至少犯规后,我们能抓住他。\"

秋末的一个周末,林默带着女儿去郊外放风筝。天空很蓝,几架物流无人机在远处的公路上空飞行,像一群忙碌的工蜂。女儿指着天上的风筝欢呼,阳光洒在她脸上,映出细小的绒毛。林默想起刚入行时,老领导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规则,就像放风筝的线,它不会阻止风筝飞,只会让它飞得更稳。\"

他看着自家的风筝越飞越高,在风中稳稳地飘动。远处的无人机还在不知疲倦地穿梭,它们和风筝共享着这片天空,却因为那条看不见的规则,各自守着自己的边界。或许,这就是科技与伦理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相互对抗,而是找到彼此共存的空间。

回家的路上,林默的手机收到一条推送,是市科技伦理委员会的公众号文章,标题是《悬在空中的眼睛,需要装上限速器》。他点开文章,看到外卖送到家的速度更快了,还有人建议再增加一些公园的禁飞区。

车窗外,夕阳正慢慢沉入远山,给城市镀上了一层金边。林默知道,《无人机伦理飞行规则》不是终点,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但只要愿意倾听,愿意调整,愿意在进步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那些悬在空中的眼睛,终究会成为守护生活的力量,而不是威胁。

他想起听证会那天,那个愤怒的年轻人后来发来的一条信息:\"昨天看到一架无人机帮隔壁楼的老人送药,突然觉得,也许它们不全是坏东西。\"林默笑了笑,给那条信息点了个赞。有些改变,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