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集:《合成生物学的边界探索》(2 / 2)

"需要追加实验。"她当机立断,转身对小陈说,"立刻调配红壤模拟环境,测试不同铁含量下的自毁基因活性。"

专员在一旁看着她调整实验参数,忽然开口:"知道为什么《伦理指南》要规定双重自毁机制吗?五年前,印度有团队合成的固氮菌逃逸到恒河三角洲,导致水稻田的固氮效率骤降30%,因为它们排挤了原生固氮菌。"他从公文包拿出份录像带,屏幕上显示着枯黄的稻田,"那些农民到现在还在诅咒合成生物学家。"

林夏盯着屏幕里龟裂的土地,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那位老环保工程师在弥留之际,还抓着她的手嘱咐:"别以为改几个基因片段不算什么,自然界的平衡,是亿万年算好的方程式。"

三天后,追加实验的数据出来了。当红壤中的铁含量超过5%时,第一重自毁基因的启动效率会下降至60%。林夏盯着电泳图谱上那条微弱的条带,突然抓起电话:"张教授,必须植入第二重自毁基因,用铜离子触发的那种。"

"成本会再增加25%!"张教授在那头低吼,"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项目可能被砍掉!"

"我知道意味着什么。"林夏望着窗外,春分刚过,实验室楼下的樱花正在飘落,"但我更清楚,如果因为成本省掉安全机制,我们和那些制造生态灾难的人没区别。"

她挂了电话,开始设计第二重自毁基因的序列。这种基因会在环境铜离子浓度超过0.3pp时启动凋亡程序,而深海热泉区恰好富含铜元素。当她把修改后的序列输入电脑时,屏幕右下角弹出条新闻推送:某生物公司的合成固氮菌在巴西雨林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当地三种蜂类灭绝。

伦理委员会最终通过了他们的方案,但附加了苛刻条件:所有噬油菌必须在壳体上标注荧光标记,且每批次都要进行为期九十天的生态模拟测试。董事会虽然抱怨成本超标,却在看到巴西雨林的新闻后,默默批准了追加预算。

半年后,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故。林夏团队的噬油菌被装在特制集装箱里运抵现场,投放前,她最后检查了自毁基因的触发装置。小陈在一旁调试无人机,准备实时监测菌群扩散范围。

"你说,这些小东西真的会听话自毁吗?"小陈忽然问。

林夏望着远处海面上漂浮的油膜,那里曾经有成群的座头鲸迁徙。"它们必须听话。"她按下启动键,集装箱的闸门缓缓打开,数十亿个微小的生命体涌入蓝色海洋,"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创造无法收回的生命。"

三个月后,生态评估报告显示,漏油区域的原油降解率达到92%,周边海域的浮游生物群落未出现异常。林夏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最新的卫星图片:那片曾经被油污覆盖的海面,重新泛起健康的蓝绿色。

桌上的《合成生物伦理指南》已经正式发布,第17条用加粗字体写着:任何合成生物都必须具备可控制的生命周期。林夏拿起笔,在页边空白处写下父亲的那句话:"真正的科技,应该懂得止步于自然的边界。"

夜色渐深,培养箱的嗡鸣依旧轻柔。林夏关掉实验室的灯,走廊尽头的安全出口标志发出幽绿的光,像极了深海中那些等待黎明的眼睛。她知道,这条伦理红线的绘制永远不会结束,就像人类对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但只要每次前进都带着敬畏之心,光明就永远不会偏离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