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进货(1 / 2)

王清林结婚的日子,被王清丽用红笔在日历上圈了个醒目的圈,农历四月十三,恰逢立夏。

余文源这小机灵鬼一眼就瞅见了,扒着桌沿好奇地问:

“阿娘,你为啥把这一天圈起来呀?是有啥好事不?”

“是你大舅舅娶媳妇的好日子!”王清丽笑着摸了摸他的头。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去吃九大碗啦?”小家伙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是嘞!咱们全家都要去外公外婆家喝喜酒喽!”

小孩子才不关心是谁结婚,他们只晓得有酒席就代表热闹、好玩,还有平时吃不到的好菜!光是想想,他们就已经开始盼着了。

余坤安这才一拍脑袋,恍然道:“日子过得真快!差点忘了,答应送给你弟的结婚礼物,毛毯还没买呢!”

他转向王清丽,语气温了下来:“媳妇儿,我明个儿一早就去县城。后天就是十二了。我这趟顺便再捎些烟酒,你看看还要带点啥给你娘家?之前咱晒的天麻也收拾些,给爹娘补补身子……”

王清丽听他一件件想得周到,嘴角不自觉扬起,整张脸都透着一股柔和:“好,都听你的。”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蒙蒙亮,余坤安就醒了。心里揣着事,睡得也不实。

好久没去县里了,这段时日家里收的金银花和各类草药攒了不少,还有厚朴皮、杜仲皮、铁皮石斛。

那些杜仲和石斛,是之前他脚伤在家休养时,余大哥、余二哥自己进山采回来的。

他麻利地将要拉到收购站的货一一装上车,匆匆扒了几口早饭,跟王清丽打了声招呼,就赶着马车出门了。

车上货装得满,余坤安特意算好了时间,抵达县收购站时,何鸿运他们刚开门,正在洒扫收拾。

“安子,这么早?吃过早饭没?我这有包子,还热乎着,来两个?”何鸿运热情地把饭盒递过来,又顺手给他倒了杯茶水。

“不用不用,何哥,我在家吃过了。你先吃,我赶紧把货卸了。”

余坤安手脚利索地开始卸货,等全部卸完,他才松了口气,坐下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

等何鸿运吃完早点,两人一起将货物过秤。

“呵呵,还是称你的货痛快!”何鸿运一边拨弄着秤砣,一边笑道,“这些天陆陆续续也有人来卖金银花,但都是零零散散四五十斤,不像你,一来就是几大百斤,看着就过瘾!”

“哎,还不是多亏何哥、吴姐你们当初提点我?”余坤安语气诚恳,“要不我哪想得到进山收货这条门路?不然指定少挣不少钱呐!”

这话是发自真心的,若没有何鸿运这条线搭着,他如今可能还在摸索阶段。

“嘿,还是你自己脑子活、胆子大!我们也就动动嘴皮子,真干起来,敢不敢,成不成,还得靠你自己!”

吴姐在结算窗口那边听着,也笑着搭话:“就是!收购站来来往往这么多人,像安子你这样有魄力、肯吃苦的可是不多见呐。”

她一边说着,一边手指翻飞地将货款点算清楚,“啧啧,安子,这回又差不多四千块嘞!照这么下去,你可真要成咱这边的头一份了!”

“呵呵,吴姐您可别捧我,”余坤安笑道,“这里头大半都是本钱,赚头是有,但是也不算多的。”

他边说边把捆扎好的钱仔细塞进随身带的布包里,还下意识按了按。

时间还早,收购站里还没别的顾客,余坤安便坐着跟何鸿运他们多聊了几句家常。

“安子,你盖新房那地儿我前儿个路过,特意瞅了眼,好家伙,砖墙都砌起半人高喽!盖得还挺快的!”吴姐说道。

“哎,我都还没得空去看,”余坤安挠挠头,“最近地里活计、家里事一堆,实在抽不开身。”

“我隔着院门瞧了瞧,工人师傅们干得挺卖力,砖砌得也齐整,热闹着呢。”

“这多亏了我王姐夫帮忙,”余坤安语气带着感激,“工头陶师傅就是他介绍的,人特别靠谱,手艺好,管得也严,真是省了我不少心。”

吴姐一听,笑呵呵地摆手:“嗐,这有啥谢的?你姐夫就是干这行的,认识几个靠谱的工头,还不是顺手的事儿!你要真念他的好,下回提壶好酒来,你俩好好喝一顿、说说话就行!”

“成!就这么说定了!下回我肯定带两瓶好酒来,好好谢谢姐夫,陪他喝个痛快!”

又闲话了一阵,余坤安一口饮尽杯里的茶水,起身告辞。

“何哥、吴姐,你们先忙,我去工地那头转转。”

他把地上的空麻袋和竹筐归拢好放上车,这才赶着马车,不紧不慢地往新房子工地走去。

到了地方,果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和泥的和泥,砌墙的砌墙,说话声、敲击声不绝于耳。墙体果然已砌了半人多高,雏形初显。

余坤安心里踏实了些,也没多耽搁,沿着工地转了一圈,给干活的师傅们一一敬了烟,最后找到陶师傅,塞了整整一包烟,又仔细问了问工程进度和近况,这才放下心来。

临走出院门时,恰巧碰见挎着个篮子的张婶正要出门。

“婶子,早啊!这是要上哪儿去?”余坤安招呼道。

“去街上买点东西。”张婶笑着回答。

“是去农贸市场不?”

“不去那头,我去城南那边的自由市场瞧瞧,那儿东西花样多些。”

余坤安一听,顿时来了兴致。镇上的自由市场他去过几回,但这县城的还没见识过。

“婶子,那正好!我跟你一道去!我也要买点东西带回家,正愁不熟路呢。”

“要得!要得!你赶车,我给你指路,正好我也省得走路了!”张婶爽快地应下,利索地爬上了马车。

一路上,张婶嘴就没停过,从余坤安新房周边几户邻居的家常理短、儿女婚事,一直说到了这自由市场的来历变迁。

原来这市场是由早前的黑市慢慢转化形成的。

如今市场政策一点点放宽,农村集市和个体经营逐渐合法,但总体上还是“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摸索阶段。

大部分紧俏物资还得通过供销社、收购站这些国营渠道,但也有一些日常小商品开始沿着市场渠道流通,买卖自由了许多。

马车跟着张婶的指点,穿过几条狭窄的小巷子,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人声鼎沸的空地出现在眼前。

“安子,就这儿了!城南自由市场,离我们住的那片近,方便是方便,就是人多手杂,三只手特别多!你钱袋子可得看紧些!”张婶压低声提醒,“我之前买菜的几毛钱就被摸过,真气人!连衣裳口袋都给割了个口子!哪些短命挨千刀的!”

她说完,利落地跳下马车,瞬间就融入了熙攘的人群里。

余坤安勒住马,仔细打量。

这市场可比镇上的大多了,规模更大,人也更多。

各式各样的摊位挤得满满当当,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嗡嗡地混成一片,充满了市井的活力。

他四下看了看,没找到专门停马车的地方,索性就慢悠悠地赶着车,沿着摊位之间的通道往里逛。

市场口附近多是卖时令瓜果蔬菜的农妇老农,往里走,种类就多了起来,但猪肉类似乎还是少见。

他一路走马观花,直到在市场最里头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卖针头线脑的小摊,摊主是个中年汉子。

摊上的货品摆得不算多,余坤安想起之前余二哥的提议,便拉住马车,凑了过去。

“大哥,请问这纽扣、缝衣针、还有这些线是怎么卖的?”他指着摊上的东西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