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集:异地遇阻,地方势力不配合(1 / 2)

第一章:西进启新程

2005年深秋,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寒意裹挟着细雨扑面而来。林舟裹紧风衣,目光穿过雨幕,落在接机口举着“林氏集团”牌子的年轻人身上——那是集团新派驻成都的项目协调员周明,一个刚从西南交大毕业的本地小伙子,脸上还带着未脱的青涩。

“林总,一路辛苦了!”周明接过行李箱,语气里满是紧张,“冷链仓项目的地块已经初步勘测定界完成,按计划下周就能提交用地预审申请。不过……”他顿了顿,眉头不自觉皱起,“昨天我去区自然资源局对接,办事窗口的李科长说,咱们的项目得先跟‘蓉城物流’的王总沟通,不然预审材料可能‘走流程’会慢些。”

林舟脚步一顿,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搜索“蓉城物流”——这家企业在成都本地物流圈盘踞多年,创始人王建军早年靠运输起家,据说在双流区有不少人脉。“王建军跟自然资源局是什么关系?”他问。周明压低声音:“听局里的人私下说,李科长以前在蓉城物流做过行政,而且王总手里还握着另外两块适合建冷链仓的地块,一直没开发,像是在等机会。”

车窗外,雨势渐大,道路两旁的银杏树叶子被打落,铺满湿漉漉的人行道。林舟望着窗外掠过的“双流区现代物流产业园”指示牌,手指轻轻敲击膝盖:“明天上午安排我见王建军,另外,让陈默把成都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再细化一下,重点标注咱们能给本地带来的就业岗位和税收贡献——既然要谈,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也得让对方知道,咱们不是来抢蛋糕的,是来一起把蛋糕做大的。”

第二天上午,蓉城物流的办公楼里,王建军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手指夹着雪茄,目光审视着对面的林舟。他身材微胖,脖子上挂着粗金链,说话带着明显的四川口音:“林总,你们林氏在东部做得大,这我知道,但成都不是海城,咱们这儿的规矩,得按本地的来。”他吐出一口烟圈,慢悠悠地说,“你们要建冷链仓的那块地,旁边就是我手里的地块,要是你们执意要建,我这儿还有个‘小要求’——冷链仓建成后,得把30%的仓储份额留给蓉城物流,而且本地的运输业务,必须交给我指定的车队。”

林舟端起茶杯,指尖拂过温热的杯壁,脸上依旧带着微笑:“王总,共享仓储资源没问题,但30%的份额太多了,咱们可以先从15%开始合作,后续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再调整。至于运输车队,林氏有自己的物流标准,要是您的车队能达到咱们的时效和安全要求,我们当然愿意合作,但得通过公开招标来定,这既是对项目负责,也是对您的车队负责。”

王建军脸色一沉,把雪茄按在烟灰缸里,声音冷了下来:“林总这是不给面子啊?在双流区,还没人敢跟我谈条件。”林舟放下茶杯,语气平静却坚定:“我是来合作的,不是来争高低的。新政鼓励‘跨区域资源整合’,咱们要是能联手,既能拿到政策红利,又能把成都的冷链市场做起来,这对双方都有利。但要是只想着垄断资源,恐怕不符合新政的方向,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话不投机,会谈不欢而散。走出蓉城物流办公楼,周明忧心忡忡地说:“林总,王总在区里人脉广,要是他从中作梗,咱们的用地预审可能真的会被卡住。”林舟抬头看了看阴沉的天空,语气却很笃定:“他能影响办事效率,但改不了政策方向。通知团队,按原计划提交预审材料,同时准备拜访区政府分管物流的张副区长,咱们用项目的实际价值说话。”

第二章:预审遇卡壳

三天后,林氏集团的用地预审材料被送到双流区自然资源局,窗口工作人员接过材料,只扫了一眼就推了回来:“缺一份‘地块周边业态兼容性评估报告’,而且你们的项目节能方案里,没有明确标注与本地电网的衔接细节,回去补全了再来。”

周明拿着材料,气得手都在抖:“昨天我来咨询的时候,李科长明明说只要提交用地申请表、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节能备案表就行,怎么今天又多了这么多要求?”他转身想去找李科长理论,却被林舟拦住。林舟接过材料,翻到节能方案那一页,指着其中一段文字说:“这里确实只写了光伏板的装机容量,没提电网衔接,咱们先补材料,别跟窗口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