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瓜之所以叫打瓜,可能就是因为这玩意儿获取瓜子的时候,需要不断的拍打。
这个时候的办法也很简单,将瓜瓤直接剜下来,放在布袋子里,或者那种带着小孔的蒸布里面,包裹之后,随便拿个棒子在上面不断的拍打。
瓜瓤水分大,被这么一拍打,里面的瓜瓤就会拍的稀碎,水分通过布袋子的缝隙流出来,而里面,差不多就剩下瓜子了。
路远无轻重。
活多累死人。
这么多打瓜,魏大山和魏大根两人足足干了好几天,方才将瓜子全都过滤出来,而剩下的清洗晒干活计,就全都交给李晴和林秀梅去处理了。
魏大山和魏大根,还有别的力气活干。
收完打瓜,也差不多到了十月份,又到了一年一度收豆子和摘棉花的季节。
看着这么多粮食,魏大山和魏大根,也只能拿着镰刀,弯下腰来干活了。
没办法,北疆地广人稀。
纵使魏大山有钱,也无人可顾啊,不像其他地方,平均一个人也就一亩二分地,勤快点的体力充足的,收完自家的粮食,还能去其他地方,靠着帮人收粮食赚钱。
但北疆不行,每家每户自家的粮食都收不过来呢,哪里顾得上其他人家。
而在这个时候,外省的人又不方便进来,摘棉花的机器,也十分少见,想要粮食多,只能自力更生了。
等忙完这些,差不多就十月中旬了。
天气开始转凉,有的地方天空已经开始飘雪。
趁着小海子和鱼塘的水面冻得还不是那么厚,魏大山就将里面的鱼来了个清库存。
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魏大山养的鱼,已经受到了各大饭店的认可,卖鱼根本不成问题。
不过光靠着这些饭店,可吃不下这么多鱼。
魏大山就让林秀峰抽空打听,竟然还真的联系上了县城的食品厂。
一听说魏大山就是那些饭店的鱼获供应方,食品厂的厂长二话不说,直接就派人开着车来,将魏大山家的鱼塘给包圆了。
很多人一说起北疆,感觉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哪怕是到了后世,听到北疆这边吃鱼,很多人都觉得奇怪。
实则不然。
北疆渔业其实也挺发达的,且不说后世开始大规模养殖海鲜产品,就是在七八十年代,这地方也有不少专门以打鱼为生的渔民。
比如天山再往北的阿勒泰地区,就有北疆最大的乌伦古湖渔场,承担了整个北疆一半的鱼获供应。
伊犁这边虽然不及乌伦古湖那边,但渔业资源也还算可以,主要是距离坞城近,食品厂收了之后,加工一番,就可以直接运往坞城销售了。
“大山同志。这是五千六百块钱,你清点一下。”
食品厂的厂长俞志强,将一大笔钱递给了魏大山,笑呵呵的说道。
“咱们说好了,以后你这鱼塘要是再干塘,千万第一时间叫我,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魏大山一边数钱,一边笑着道,
“好说好说,那我到时候可免不了麻烦俞厂长了!”
鱼塘加上小海子,才卖了五千六百块,其实刨出成本之后,并不算多。
主要是林家舍不得投放鱼苗,长得品相也没有魏大山家的鱼塘好,不然的话,这收益,最少能翻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