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深水行舟 聚力共富(1 / 2)

初夏的阳光透过宽大的落地窗,洒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室光洁的会议桌上,映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层暖意。然而,与窗外生机勃勃的景象相比,会议室内的气氛却显得格外凝重和深邃。墙上悬挂的图表清晰地显示着“江泉市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进度条:时间过半,任务超额完成。但此刻,围坐在桌前的市长秦风、常务副市长刘玉凤、常委副市长张伟以及发改、财政、人社、农业农村、民政、教育、科技等关键部门的一把手,脸上却不见丝毫轻松,反而眉头微蹙,目光聚焦在进度条背后那些更为复杂、更难以量化的深层次问题上。

“收入倍增计划”如同一艘巨轮,在经历了初期的顺风顺水、快速航行后,已然驶入了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的“深水区”。简单的总量增长目标接近实现,但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挑战才刚刚凸显。如何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更可持续地惠及每一位市民?如何破解“平均数背后”的差异?如何实现从“富口袋”到“富能力”的根本性转变?这场会议,就是要为这艘航船在深水区的航行,校准罗盘,寻找新动力。

会议开始,市统计局局长李敏首先汇报了计划中期评估的详细数据。她用激光笔指点着投影幕布上的图表,声音清晰而冷静:

“秦市长,各位领导。截至上月末,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已达到计划基期的%,超额完成中期目标。分城乡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1。分收入组看,低收入组收入增速为%,高于平均水平。”

一连串亮眼的数据,显示着计划的显着成效。然而,李敏话锋一转,激光笔指向了另外几张图表,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数据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收入差距的‘顽固性’。”她展示出一张基尼系数和收入分组占比的趋势图,“虽然整体差距在缩小,但收入最高10%群体与最低10%群体的绝对收入差距仍在扩大。部分群体,如传统产业下岗再就业人员、零工经济从业者、部分老年群体、以及北部山区脱贫基础不稳的农户,其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抗风险能力弱,容易陷入‘相对贫困’。”

“其次,是‘结构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她切换到劳动力市场分析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预期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产业工人严重短缺,而大量中年低技能劳动力转型困难,存在‘就业空心化’风险。”

“第三,是收入的‘可持续性’堪忧。”她继续分析,“当前收入增长对政策性转移支付和重大项目拉动的依赖度较高。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部分中小企业受经济波动影响大,职工工资增长基础不牢。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政策红利减弱,收入增长可能失速。”

李敏的汇报,如同一盆冷水,让与会者从“总量达标”的欣慰中迅速冷静下来,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棘手、也更为本质的“硬骨头”。

李敏汇报完毕,秦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环视全场,沉声道:“李局长的数据,大家都听到了。成绩值得肯定,但问题更不容回避。计划前半程,我们主要通过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政策兜底,解决了收入‘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进入后半程,核心要解决的是‘优不优’、‘公不公’、‘稳不稳’的问题。今天的会议,就是要卸下包袱,直面深水区的矛盾,明确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和具体路径。大家都畅所欲言。”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消化信息,梳理思路。

分管农业农村的副市长王建国率先发言,语气沉重:“秦市长,我最担心的是农村。虽然平均数上来了,但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差距很大。北部山区几个乡镇,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壳,留守老人多,光靠转移支付和临时性公益岗位,收入很难持续稳定。下一步,必须要在培育内生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上拿出硬招实招,同时要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他的发言,点出了“区域不平衡”和“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刘玉凤常务副市长紧接着发言,她的关注点更为系统:“我认为,后半程的核心,要实现‘三个转向’:一是从注重‘初次分配’的效率,转向更加注重‘二次分配’的公平和‘三次分配’的补充。 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二是从‘普惠式’的增长带动,转向对重点群体的‘精准滴灌’。 要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数据库,实行分层分类帮扶。三是从‘授人以鱼’的短期救济,转向‘授人以渔’的能力提升。 重点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她的思路清晰,指向了优化分配和提升能力。

张伟副市长从产业和科技角度提出看法:“收入增长的根基在于产业竞争力。后半程,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要鼓励科技创新,通过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激励等方式,增加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的要素收入。”他强调了“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

民政局局长则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群体,收入倍增计划不能遗忘他们。要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好兜底保障作用。”

发改委主任提出了“扩中”的重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要关注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专业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高校毕业生等‘扩中’重点群体,优化营商环境,消除创业壁垒,稳定就业预期,减轻他们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帮助他们稳步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大家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对策的多样性,但也出现了些许分歧:是更侧重“公平”还是更侧重“效率”?是更依赖“政府主导”还是更依靠“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