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人类行动,巨型生物(1 / 2)

迷雾事件发生第72小时……

七十二小时。

整整三天。

对于被困在迷雾中的人来说,仿佛度过了一个世纪。

对于外界指挥中心内那些掌握着更多信息的人来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卫星图像显示,迷雾的扩张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并未停止,如同缓慢推进的白色死神,坚定地吞噬着缅因州的土地。

“不能再等下去了,史密斯先生。”

中将看着态势图上那不断扩大的白色区域。

“它的速度确实慢了,但没有停!按照这个趋势,最多再有一周,邻近州的重要城镇也会被波及!我们尝试了所有常规探测手段,得到的都是杂乱无章的数据!我们必须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史密斯先生依旧穿着他那身毫无标识的深色西装,站在巨大的屏幕前,凝视着那片代表未知与死亡的白色。

他的平静与指挥中心内日益增长的焦躁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监测到,白雾侵蚀的强度在特定时间段内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史密斯先生终于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背景的嘈杂。

“尤其是在本地时间的深夜至黎明前。波动期间,迷雾的‘信息屏蔽’效应和内部能量活性会暂时减弱。这或许是一个窗口。”

“窗口?”米切尔追问。

“一个有限介入的窗口。”

史密斯先生转过身,目光扫过米切尔和几位核心参谋,“商店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动用了部分……储备资源。我们无法驱散迷雾,那是更高层面的规则冲突,要知道这可是维度入侵……算了,估计你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维度入侵……你们只需要知道,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这种波动,建立一个临时的‘净化通道’。”

他调出了一份新的方案概要。

“我们可以制造一个‘灯塔’。原理是利用经过调制的、高强度的特定频率声波与能量场,结合……嗯,一种从‘潜在遗产’中逆向工程出的谐振器,在迷雾中强行开辟出一条不稳定的、相对安全的走廊。这种复合场域理论上可以干扰甚至暂时‘安抚’大部分基于负面情感能量构成的低阶实体,使其回避该区域。”

“理论上?”

一位空军上将皱眉。

“我们没有机会进行大规模实地测试。”史密斯先生坦然承认,“这是基于对‘德里事件’残留数据以及部分‘异常’记录的分析推论。成功率无法保证,但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具有一定主动性的方案。”

他看向米切尔:“我们需要你们军方的部队,携带谐振器核心模块,沿计划路线突入至预定坐标——大致是原‘箭头’基地的推测位置。在那里启动并维持装置,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座灯塔。如果成功,这条通道将为我们后续的侦察、乃至有限度的救援或清除行动提供可能。”

“让军队?突入到中心区域?没搞明白里面的情况以前,这跟送死有什么区别?”有人质疑。

“所以需要抓住能量波动的窗口期。”

史密斯先生强调。

“而且,部队需要配备经过特殊处理的装备,涂装和材料需要掺入特定‘安抚性’矿物粉末,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某些感知型实体发现的概率。当然,这并非隐形,只是减少吸引力。”

命令最终还是下达了。

一支由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海军特种作战开发小组志愿者混编的突击队被迅速组建起来,作为插入“战争迷雾”的探针。

他们接受了最简短的简报——关于他们将要面对的可能并非传统敌人,而是源自噩梦的造物。

每个队员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和决绝,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即将踏入的领域,超出了他们所有的训练和经验。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也在尝试另一种“武器”。根据史密斯先生的建议,他们通过尚且能覆盖迷雾边缘区域的大功率广播设备,以最大功率、循环播放一系列经过精心筛选的“音频”。

这些音频并非军事指令或警告,而是各种各样……积极、平和、甚至略显古怪的声音片段……

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夏夜田野的虫鸣、孩童纯净的笑声、海浪轻轻拍打沙滩的韵律、甚至还有一段来自某位以声音慈祥着称的老牌主持人的睡前故事朗读。

这听起来荒谬绝伦,像是绝望下的疯癫之举。

但史密斯先生坚持这个行动,并且解释道:“迷雾及其中的实体与负面情感共鸣。持续播送这些带有‘正向情感印记’的音频,虽然无法直接驱散迷雾,但或许能在边缘区域形成一层微弱的‘缓冲带’,干扰新实体的凝聚,或者……让某些尚未完全被疯狂吞噬的幸存者,能听到一丝来自‘正常世界’的回响,帮助他们保持理智。”

这微弱的“回响”,是否真的能穿透那厚重的、吞噬一切的白色帷幕,无人得知。

但这已经是外部世界能为他们做的,为数不多的、近乎徒劳的努力之一。

……

……

第80小时,凌晨4点30分。

迷雾外围,临时建立的突击前进基地。

夜色深沉,浓雾在探照灯的光柱下翻滚,仿佛有生命的实体。

小队全员检查装备。

他们的武器经过了改装,配备了特殊弹药,身上的作战服也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暗哑色泽。

队伍核心,四名队员小心翼翼地护卫着一个看起来像是大型军用信号放大器与一个充满复古真空管和奇特水晶结构的金属箱组合而成的设备,大概就是上面人说的谐振器核心。

“所有单位注意,‘窗口期’预计在五分钟后开始。持续时间约25分钟。祝好运。”

通讯频道里传来指挥中心的声音。

凌晨4点35分,准时。

前方那原本如同实质墙壁般的浓雾,似乎真的……变得稀薄了一些?

翻滚的速度减缓,一种低沉的、仿佛来自地底深处的嗡鸣声变得隐约可闻。

“行动!”

十几名队员如同幽灵般,无声而迅捷地冲入了迷雾之中。

最初的几百米异常顺利。

能见度提升到了五十米左右,周围一片死寂,只有他们自己压抑的呼吸声和脚步声。那种被无数眼睛窥视的毛骨悚然感似乎也减轻了。

谐振器尚未启动,但似乎“窗口期”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