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制龙卷风火箭炮系统是好用,可是数量太少,且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这些宝贵的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只能放在后方,对前沿部队以及敌纵深目标的打击效果很差。
论火箭炮哪家强,还得看东大。
当前,东大陆军已经完成了多管火箭炮系统的体系化建设,以统一的191轮式平台为载体,口径从107毫米、122毫米、300毫米、370毫米到750毫米。
300毫米、370毫米、750毫米口径,是通过搭载不同的发射箱来实现不同的战术能力。
其中,370毫米口径是当年搞出来的406毫米的标准化版本,这个口径是最为均衡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750毫米口径!
一辆191发射车能够搭载双联装发射箱,发射增程型火箭弹时,能够实现最大600公里的射程!
太他妈吓人了,这可是火箭炮啊!
与其说是火箭炮,不如说是陆军手里的廉价版本战术导弹。
300毫米口径的多管火箭炮是东大陆军普遍使用的师旅级火力,最大射程达到了130公里。
这种多管火箭炮全部装备到了合成旅一级部队的作战支援营里,是标准装备。
苏联的龙卷风火箭炮系统是同等级装备,但是其最大射程只有70公里,而且精度方面、反应速度方面等等,都不及东大的300毫米口径火箭炮。
东大这一型多管火箭炮统一命名为PHL-191型多管火箭炮系统,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任务需要来更换300
370
750三种口径的发射箱。
其中,300毫米口径火箭炮是12根发射管,而370毫米口径的是8联装发射箱,750毫米口径的则是双联装发射箱。
采取12根发射管的发射车可以进行重复装填,而370毫米口径、750毫米口径则采取整体发射箱的方式,打完直接吊转更换发射箱。
相比之下,整体吊装更换的速度更快。
而370、750这两种口径的火箭炮,其最大的缺点是——贵!
相对于战术导弹当然便宜,但就火箭炮而言,太特么贵了。
朴国昌显然是很了解情况的,即便他不懂军事装备,他们的军方人员也会给他写清单。
他当即直接提出来,“李干同志,我们希望获得至少370毫米口径的火箭炮,增强我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750毫米口径火箭炮是不可能出国的,那玩意儿跟战术导弹没有什么区别,并且是当今世上最牛叉的超远程火箭炮,被老陆称为战术弹。
部署在库页岛南部或者辽东省海岸处,能够覆盖整个北海道。
部署在鸭绿江边,能覆盖整个半岛……
太尼玛恐怖了。
李干沉思片刻,摇头说,“当前还不是向你们提供370炮的时候,可以考虑先卖你们一批300火。”
朴国昌想了想,点头说,“好的,谢谢李干同志。”
这也是他们的心理底线。
北韩陆军的火力是不弱的,弱的地方是缺乏远程火炮。东大191型300毫米远火补充到位后,这块短板就被补齐了。
李干以东大远东战区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员的名义,给北韩军司令部去了一封措辞严肃的电文。
要求他们对军事顾问团的建议引起重视。
北韩方面很重视李干亲自发来的电文,他们非常清楚李干的能量。
可以这么说,东大会不会支援北韩,以什么样的方式支援,李干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他们可以不把何卫东当回事,但是绝对不敢对李干的意见置之不理。
这份电文下去之后,何卫东那边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起来。
北韩军司令部最终采纳了何卫东的建议,然而,错失了最佳时机,北韩军部队调整战役部署的过程很不顺利,双方频繁爆发惨烈的遭遇战。
南韩和日本自愿军部队也在进行对应性的调整,战场态势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鉴于战场情况的变化,何卫东提出了一种经典打法——乱打!
北韩军司令部给所有陆军部队下达了一道命令——不管建制,所有部队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标,由近及远向敌人发起进攻!
既然乱了,那就按照乱的来打。
军事顾问团的意见非常明确——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把攻城占地放在次要位置。
这种野外角力式对抗,考验的是部队的作战意志谁更加坚韧!
无疑,在这一点上,北韩军远胜于日本自愿军和南韩军。
何卫东的思路非常清晰,抓住敌方弱点,充分发挥了北韩军的优势。
这样一来,双方的空军都无法对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了,而空战依然高频率进行着,苏制战机和美制战机,在半岛上空激烈厮杀。
南韩军、日本自愿军有预警机,可是,在半岛这么点地上上空,预警机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北韩空军组织了两次猎杀敌军预警机的行动,尽管失败了,但也让日本自愿军的预警机不敢靠近前线500公里,基本上只能在釜山上空活动。
然而,预警机的威胁是依然存在的,北韩空军的飞机一起飞,很容易被那些预警机捕捉到踪影。
战场的单向透明是北韩空军在空战中落下风的主要原因。
军事顾问团到位后,负责给北韩空军提供参谋意见的韩彩云,在研究了北韩空军策划的两次猎杀预警机之后,他逐渐有了个计划脉络。
他和三名战友仔细研究了日本自愿军空军、南韩空军的作战特点,基于北韩空军当前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第三次猎杀敌军预警机的作战计划。
他们把这一份作战计划报回了海参崴的联合作战指挥部。
在空战这一块,李干是一等一的战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