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集:中秋团圆(1 / 2)

中秋菊院

晨光刚漫过院角的菊丛,带着露水汽的金黄花瓣还沾着星子似的露珠,柳如氏就系上蓝布围裙进了厨房。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火星子偶尔蹿出来,映得她脸颊泛红。她从陶罐里舀出前日炖得酥烂的老母鸡,连汤带肉倒进粗陶砂锅,又从竹筛里抓了把晒干的黄菊花瓣撒进去——这菊花是去年秋天在院子里摘的,晒透了收在罐里,炖肉时添一把,既能去腻,又能添股清香味。小火慢煨着,砂锅盖缝里渐渐冒出白汽,鸡肉的鲜香混着菊香飘出来,绕着屋梁转了圈,又飘向院外。

柳如氏擦了擦手,转身揉起面团。做月饼的面要醒得透,她按先前跟镇上点心铺老板娘学的法子,在白面里掺了些糖和融化的猪油,双手反复揉搓。面粉簌簌落在案板上,她弯腰用力,额角渐渐渗出细汗,直到面团变得光滑柔韧,才停下来盖上湿布,放在灶边借热气醒着。

“哐当”一声,是陈远醒了,正掀着门帘往外走。他刚一抬头,就看见柳如氏踮着脚够橱柜上的糖罐,脚尖踮得老高,蓝布裙摆都绷直了。陈远赶紧上前,一把接过糖罐:“我来我来,你歇会儿。”柳如氏直起腰,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摇头:“你难得歇一天,镖局忙了大半个月,再睡会儿,午饭还得等阵子。”

陈远却不肯,挽起袖子走到案板边,拿起蒜臼子帮着剥蒜。他的目光落在案板上码得整齐的菊花糕胚子上,那些糕胚子方方正正,表面撒了层细糖,还没蒸就透着甜意。“今年的菊花长得旺,”陈远指了指院外,“后院那几株白菊开得比去年大,糕里多放些花瓣才香。”柳如氏应着,指尖捏起一撮晒干的黄菊,轻轻撒在糕胚上,细碎的花瓣落在米白色的糕胚上,像撒了层碎金。

临近正午,院门外传来“砰砰”的拍门声,还夹杂着孩子的笑声。柳如氏擦了擦手去开门,是隔壁的王妇人,手里牵着五岁的小儿子狗蛋。王妇人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半袋自家种的红枣,笑着进门:“如氏妹子,我早上就闻着你家香味了,想着你肯定在做中秋吃食,特意带了点红枣来,给你添个馅。”

狗蛋早就挣开母亲的手,像只小泥鳅似的钻到厨房门口,踮着脚往里面瞅,鼻子还不停嗅着:“婶子,好香呀,是糕吗?”柳如氏被他逗笑,赶紧从蒸笼里拿出刚蒸好的菊花糕,用油纸包了两块递过去:“刚出锅的,小心烫,趁热吃。”狗蛋接过去,先吹了吹,才咬了一大口,豆沙馅混着菊香在嘴里散开,他含糊地喊:“好吃!比镇上点心铺的甜!”

王妇人也凑过来尝了一块,嚼了两口眼睛就亮起来:“这菊香真浓,还不腻人,你手也太巧了。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想买些像样的中秋礼送给他掌柜的,我说不如买你做的糕,又实在又好吃。”柳如氏听得欢喜,又去屋里端出刚烤好的月饼,竹盘里摆得满满当当,有裹着芝麻的五仁月饼、油亮的豆沙月饼,还有几块表面印着菊花纹的,是她特意试做的新花样。

“尝尝这个,”柳如氏递过一块菊花纹月饼,“第一次在馅里掺了菊花碎,不知道合不合口。”王妇人掰了半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菊香混着豆沙的甜在舌尖散开,她连连点头:“合口!比镇上买的还香,你这手艺要是摆摊,肯定抢着买。”两人坐在院中的石凳上聊天,狗蛋捧着糕,蹲在菊丛边看蝴蝶,阳光透过菊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

午后,陈远换了身干净的青布衫,领口还细心地系得整整齐齐,又帮柳如氏理了理衣襟:“走,带你去镇上赶集市。”柳如氏笑着应了,把刚晾好的菊花糕装进竹篮,又拿了块布盖在上面,跟着陈远往镇上走。

中秋的集市格外热闹,街口的老槐树底下,卖月饼的摊子排了长队,摊主是个络腮胡大汉,一边用布巾擦着手,一边大声喊:“刚出炉的自来红!五仁、豆沙的都有,买两斤送半斤喽!”旁边的水果摊前也围满了人,红通通的苹果堆得像小山,黄澄澄的梨用草绳串着,还有少见的石榴,摊主正掰开一个,露出里面像红宝石似的籽儿,引得路过的人都驻足看。

柳如氏牵着陈远的手,慢慢逛着。走到一个银饰摊前,陈远突然停住脚步。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银饰,手镯、耳环、发簪,在阳光下闪着淡淡的光。他拿起一支素面银簪,簪头是朵小小的菊花,花瓣打磨得光滑发亮,边缘还带着细微的纹路。“这个好看,”陈远把银簪递到柳如氏眼前,“你戴着肯定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