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馆长看得直拍手:“好手艺!您这是‘金缮’,现在会这手艺的人可不多了!瓷展上您就演示这个,再把周老先生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怎么样?”
陈望春攥紧了手里的青花碗,碗沿的缺口硌得他手心发疼,可心里却暖烘烘的。他想起周掌柜说的“瓷要慢慢烧,人要慢慢熬”,这么多年,他熬过来了,周掌柜的手艺,也该熬出头了。
瓷展那天,陈望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坐在展台前。他面前摆着那个青花残荷碗,还有几个他修好的瓷瓶、瓷盘。一开始没人注意他,大家都围着那些光鲜亮丽的新瓷品看。可当他拿出工具,开始修补一个碎了口的瓷杯时,周围渐渐围拢了人。
金箔在他指尖翻飞,裂缝一点点被填补,原本破旧的瓷杯,在他手里慢慢有了生气。一个小姑娘指着瓷杯上的花纹,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这个杯子破了,怎么还这么好看呀?”
陈望春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说:“因为它的缺口里,藏着故事呀。”他把周掌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瓷坊里的烟火气,讲窑火里的青花瓷,讲那些碎在地上的瓷片。听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问他能不能修家里的老瓷碗,还有个戴老花镜的老人,听完故事后,抹着眼泪说:“我小时候,也有个周掌柜做的冰裂纹瓷碗,后来搬家弄丢了,没想到今天还能听见他的故事。”
展会快结束时,张馆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个锦盒:“望春师傅,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省博物馆的专家来看了您的手艺,还看了这个青花碗,说想把它征集到博物馆里,好好保存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周老先生的瓷艺。”
陈望春看着锦盒,又看了看手里的青花碗。碗沿的缺口已经被他摩挲得光滑,半朵残荷在灯光下,像是活了过来。他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雪天,想起周掌柜扑在窑门上的背影,眼眶一下子湿了。他把碗放进锦盒里,轻轻扣上盖子:“周掌柜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陈望春走得很慢,心里像揣着个暖炉。他想起自己修过的那些瓷碗,有的带着孩子摔碎的痕迹,有的沾着老人用过的茶渍,每个缺口里,都藏着一家人的念想。就像他的人生,曾经也有过缺口,可正是那些缺口,让他学会了坚持,学会了珍惜,也让他把周掌柜的手艺,一点点传了下去。
回到家,李秀兰已经做好了饭,摆碗筷时,她特意拿了个新的青花碗:“今天高兴,用新碗吃饭。”陈望春却从布包里拿出个小瓷瓶,瓶身上有个小小的缺口,缺口处画着一朵小小的荷花。
“这个是今天在展会上修的,人家送给我的。”他把瓷瓶放在桌子上,看着李秀兰,笑了:“以后啊,咱们家的瓷碗,就算有缺口,也不怕了。”
灶膛里的柴火又烧起来了,映得桌子上的瓷瓶闪闪发亮。窗外的月亮升了起来,透过窗户,洒在瓷瓶的缺口上,像是给那朵小荷花,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陈望春知道,往后的日子,就像这些带着缺口的瓷碗,虽然不完美,却藏着烟火气,藏着念想,藏着一辈子也说不完的故事。
需要我对这个故事的情节、人物塑造或细节描写进行调整吗?比如增加某个场景的细节,或者丰富某个人物的背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