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重生七零、我的空间有座山(1 / 2)

京城,西城区发改委大院。

产业司办公楼二楼,机械处的牌子在走廊灯光下显得有些陈旧。

处长高峰端着茶杯,信步走到刘清明的办公室门口。

他习惯性地想推门进去,却在手触到门把手的前一刻,听到了里面传来一阵轻微的、持续的纸张翻动声。

高峰的动作停住了。

他有些诧异。

刘清明不是出国了吗?

整个项目组的人,除了那个刚来的大学生,基本都被他派去做别的临时工作了。

这个时候,谁会在里面?

高峰心里泛起一丝警惕,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规矩。

他没有立刻推门,而是侧耳听了听。

确实有人。

他缓缓地、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地推了推门。

门没有上锁。

一道门缝被悄然推开。

高峰眯起眼睛,朝里面看去。

一个年轻的身影正坐在那张属于刘清明的处长办公桌后。

年轻人低着头,神情专注,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另一只手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什么。

看样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门口的窥探浑然不觉。

高峰推开门,走了进去。

木地板发出的轻微“吱呀”声,终于惊动了那个年轻人。

“你是谁?”高峰的口气很平淡,但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年轻人猛地抬起头,看到是处长高峰,脸上闪过一丝慌乱,赶紧站起身。

“处长,我,我是陈默,刚分来的大学生。”

高峰打量着他。

很年轻,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透着一股学生气。

“你就是部里最后一批直招的大学生?”

“是的,处长。”陈默有些拘谨地回答。

“为什么你会在这里?”高峰的目光扫过那张办公桌,“在刘处的办公室里?”

陈默连忙解释:“处长,是刘处长出国前安排的。他让我在这里随时待命,说可能会有事情需要我查资料,方便他随时打电话过来咨询。”

高峰“哦”了一声。

“原来是这样。”

陈默似乎觉得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又补充道:“处长,我知道这可能不太合规矩。要不,我还是去外面的公共办公区吧。”

“不用。”高峰摆了摆手,“刘处怎么交代的,你就怎么做。”

他走到办公桌旁,看了一眼陈默摊开的笔记本,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字迹,还有一些手绘的简易图表。

“听您的。”陈默松了口气。

高峰随口问道:“这几天,刘处让你做什么了?”

“都是找资料。”陈默老老实实地回答,“各种各样的资料。”

“哪方面的?”

“大部分是和机械制造相关的,比如精密加工、光学仪器、数控系统这些。也有一小部分,是关于半导体制造设备的。”

高峰站在原地,没有说话,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办公室里一时间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过了一会儿,高峰才点了点头。

“好,你继续工作吧。”

“好好帮刘处工作。”

“是,处长。”陈默立刻应道。

高峰转身离开,轻轻地把办公室的门带上。

他没有直接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转了个弯,走向了处里的资料室。

“老张,把近期的借阅登记簿给我看一下。”高峰对资料保管员说。

保管员老张不敢怠慢,连忙找出登记簿递了过去。

高峰一页一页地翻看着。

借阅人那一栏,几乎全是陈默的名字。

而借阅的资料,也确实如陈默所说,绝大部分是关于机械制造的各类技术文献和行业报告。

其中夹杂着几份关于半导体设备的内容。

高峰的指尖在其中一行字上停了下来。

“沪微电子公司项目立项批文及相关技术评估报告”。

沪微公司。

高峰的眉头微微皱起。

这家公司他有印象。

是去年刚刚在沪市成立的,专门从事光刻机研发。

当时发改委还没正式挂牌,相关的审批工作还是在他这里走的。

整个流程完全合乎规定,是沪市地方领导亲自带队来部里攻关的结果,他自认在审批过程中没有任何特殊关照。

一切都是按章办事。

刘清明在这个时候,特意让一个新人去调阅这份已经归档的材料,有什么用意呢?

仅仅是为了了解国内的行业现状?

还是有别的什么想法?

高峰想不明白。

刘清明这个年轻人,做事总是出人意料,脑子里的想法比别人转得快,也看得更远。

但有时候,这种快和远,也意味着风险。

高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在椅子上坐了很久。

最终,他拿起了桌上那台红色的办公电话,熟练地拨下了一个长途号码。

电话的区号,是020。

……

德国,耶拿。

刘清明已经完全进入了战斗模式。

整个团队在他的调度下,高效地运转着。

级别比他高的丁奇,此刻心甘情愿地给他当起了副手,负责与国内各部委进行协调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外交部的美女翻译许凝,则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身份便利,在德国的工商政界之间穿梭,为他刺探着各方的真实反应。

西斯公司的并购案,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不断扩大。

德国政府的警惕,日本同行的恐慌,欧洲制造业的震动。

这一切,都成了刘清明手中的筹码。

但他还需要一个更有分量的筹码,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的契机。

这个契机,在于四月二十三日。

这一天,华夏与西方世界关于《瓦森纳协定》的首轮对话正式举行。

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外交博弈。

刘清明没有急于行动,他耐心地等待着,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果然,第一天的对话刚刚结束,许凝就带回了最新的情报。

代表团团长戴春林在会议上,明确向所有与会国表达了华夏的最终目标——以正式缔约国的身份,加入协定。

并且,华夏方面已经做好了准备,将会在合适的时机,与42个缔约国进行一对一的正式谈判,无论这个过程需要多久,花费多少精力。

这个表态,石破天惊。

它完全超出了西方世界此前的预判。

刘清明清楚,戴春林的这番话,必然与自己之前的提醒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