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言激起了围观学生的热情。他们纷纷站出来,高喊口号,护住阿蒙与施莲的退路。在那一刻,校园宛如苏醒的狮子,沉默的青年们不再沉默,反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尽管事后校方以“安全”为由施加了压力,但“为未来发声”的筹备工作并未因此停滞。相反,这场小规模的对峙被拍下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舆论热度再度攀升。
为防止冲突扩大,阿蒙决定主动联系那些曾表现激烈的反对者,提出设立“平衡之桌”,邀请持不同立场者同台辩论。他坚信,唯有把争议公开在阳光下,才是真正的沟通。
“团结不是无条件同意,而是承认彼此的存在,并寻找合作的可能。”阿蒙在对志愿者演讲中说。
施莲则负责整合传播方案,联络国际非政府组织,争取道义上的声援与安全上的保障。她还与一位熟识的法学院教授协作,准备了一份保障集会合法性的法律声明,以应对可能的行政干预。
活动前夕,金边的空气格外闷热,仿佛一场季风前的沉默。市区各大高校纷纷张贴“为未来发声”的宣传画报,画面上是一束年轻手掌握着火炬,背后是吴哥寺轮廓与群山朝阳,寓意着传统与未来的交汇。
而在小公寓的灯光下,阿蒙伏案写着开场致辞。
“在这个国家,每一场沉默都可能延续一个旧秩序,而每一声呐喊,都是历史的新注脚。我们不是来造反的,而是来唤醒沉睡者。”
他写完最后一行,抬头望向窗外,夜色沉沉,星光稀微。但他知道,那真正的黎明,终将在这些年轻的眼睛里燃起。
风暴未至,火种已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