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流民能越过北燕到达最北边的北齐,陆尚安一点都不意外。北燕王二子各自为政,自然不肯放流民进北燕生乱,只是为何父王也对流民驱赶。
“为父并末驱赶流民。”
甚至在北齐王得到消息的时候,流民在有心人的鼓动之下已经北上了。
“父王也并末阻止。为何?”
为何?北齐王看了长子一眼,他当然是想看看管氏能做到何程度。
北齐王坐镇庆元府,自然比常年在各边关奔波劳碌的长子消息得到的更及时。
他基至知道是柳氏派人把南边的流民往北地引来的。
等流民到了北地,又让北燕拒收他们入城,引着他们到了北齐。又让北齐各城池拒收,最后煽动流民千里奔波到北齐最北一个边镇,落风镇。
柳氏的心思,北齐王自然是猜出个八九不离十的。
如今南北商路断了,南边的粮食运不到北地,哪怕再富庶的北燕都不敢接收流民,更何况北齐。
北齐也不是不产粮,只是北齐位于朔朝最北边境,又囤有三十万大军,北地产的粮食都不够大军嚼用,每年还要从南边运粮。
北齐手中的粮食有数,北齐地里的粮食才从地上收上来就被征缴了,百姓家中囤粮大多不足。
而最北的边镇落风镇,囤粮只怕更有数。
柳氏这是要困死管氏。
到时候没粮,流民千里奔波至落风镇,饥肠辘辘,无粮可食,百姓一旦暴动,小小的落风镇,只怕要遭到流民攻击。
到时候被流民攻城,只怕管氏母子三人要陨落城中。
北齐王得知消息,却并未让人阻止,而是放任流民北上至落风镇。
他既暗中留意考察管氏和端阳重午两个孙子,自然也想看看他们的手段。
管氏如何,北齐王并末多看重,但端阳重午如何行事,北齐王是想看一看的。
只是北齐王这番心思并不打算与儿子细说。
“北齐不能乱。且本王得知管氏今年囤了一批粮,还供给武门关好大一批,想来救治一二百姓,还是有余力的。”
陆尚安听得眉头紧皱。
“父王既知她供给武门关一批粮食,便知她手中并无多余存粮。今年南边的粮商早已不往落风镇去了,她手中存粮有数。若明年北地受旱灾波及,只怕不够落风镇百姓食用。”
“明年的事几人知道?南边旱灾怎就会波及北齐了。她手中既有粮食,救治一二百姓,亦可让端阳重午攒些名声,于他们将来有益。”
“端阳重午还小,他们不需要这些名声。”
“湖涂。他们是你的嫡子,还是嫡长,就因为承乾是北燕王外孙,他们连王府都不能回,至今都未上祖谱,若无一二名声,将来如何立足?”
陆尚安狐疑地看了父王一眼,端阳重午这么小就积攒名声,真的有好处吗?
父王不怕他俩名声太盛,到时候和承乾相争,兄弟阋墙了?
父王不是最不耻北燕王放任两个儿子不管,让他们各自做大,至北燕乱象四起的?
北齐王只瞥他一眼,就知道长子在想什么。
但他的心思也并不打算与儿子细说。
儿子这几年在王府呆的时候不长,与柳氏感情越来越淡薄,在他面前也多有夸赞落风镇的两个儿子。
而自己亲自教养的承乾却越来越平庸,北齐王不是不焦虑的。
他并不想长子现在就有所偏重。
特别是与北燕盟约牢固的情况下。
但这并不影响他私下里观察另两个孙子。
北齐将来是要交到最适合的继承人手里的,若因择人不慎,至北齐数代人的心血不复存在,他愧对祖宗。
“流民不能都往落风镇去。”陆尚安坚持
他此番回来,打算亲自处理流民一事,截下后续大部分流民充入北齐其他城池之中。并打算下令让各城池放粮施粥救助。
“不行。”北齐王打断长子的安排。
“父王!”
“边关大营才是你该去的地方。此时内忧外患,你该到各边关大营坐镇,内务有为父看着,乱不了。”
“可落风镇存粮真的不足了。且落风镇地方并不大,只怕安置不了那么多流民。”
“若安置不了,管氏自会向我们求助。”
“父王不了解她,她不是会张口求援之人。”还是向王府求助,更不可能。
你倒是了解。北齐王白了长子一眼。
“为父自然不会放任不管,自会安排人盯着,放心,还乱不了。落风镇那边靠近武门关,等明年开春,流民可以为军队垦荒,还可以充入军中,这都是兵员,于武门关有利。”
比把流民引向北齐各城池更为有利。
“若落风镇无粮救助,为父自会让武门关支援一些军粮,不会看着流民无粮可食生出乱子。”
北齐王的强势,一时让陆尚安无计可施。
见父王不同意拦截流民,转身就要往落风镇去。那里有他的妻子儿子,他不能让那边乱了。
刚出书房,被得了消息的柳氏知道,派人来请,陆尚安只说尚有公务在身,连自个院子都不进,就要离府。
结果还没到府门,被一路堵着气来的柳氏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