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全力支持这次技术推广(1 / 2)

张总工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其他人也被这套理论吸引了,纷纷凝神细听。

“这个设计思路很新颖,”鞍钢的老王也发言了,“不过你们是如何解决铸坯内部应力分布问题的?”

沈良微微一笑:“老王师傅问得好。我们通过调整冷却水温度梯度和流量分配,使铸坯冷却过程更加均匀...”

他又在黑板上画出了应力分布示意图,分析了技术关键点。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频繁交头接耳,显然对这套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问这套技术的投资成本如何?”有人问道。

“改造费用大概15万元左右,”沈良回答,“但考虑到节能减排和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效益,投资回收期不到一年。”

这个数字让不少人眼前一亮。在这个年代,能快速回收投资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不多见。

省冶金局的陈局长也来了兴趣:“小沈同志,你们这套技术有没有推广价值?”

沈良心中暗喜,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我认为是有的,”他诚恳地说,“不过还需要根据各厂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改造。我愿意与各位同行分享技术经验,共同推进我省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沈良的发言时间本来只有20分钟,结果因为提问踊跃,延长到了将近一个小时。

走下台时,不少人围了上来要详细资料。

“沈工,你们这技术确实先进,”张总工主动过来握手,“有机会一定要到你们厂实地学习。”

“张总客气了,”沈良谦虚地回应,“您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建国兴奋地凑过来:“沈工,您刚才的表现太精彩了!那些老专家都被征服了。”

沈良心里也很满意。第一步计划成功了,接下来就要看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

中午休息时,不少厂的技术人员都来找沈良交流。有想要引进技术的,有希望建立合作关系的,还有纯粹出于学术兴趣的。

沈良一一应对,既不显得冷淡,也不过分热情。他知道这些人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

下午的会议继续进行,但明显没有上午那么热烈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还停留在沈良的技术报告上。

会议结束后,省冶金局的陈局长专门找到沈良。

“小沈,你今天的表现很出色,”陈局长和蔼地说,“你们这个技术很有价值,我准备向省里推荐作为重点推广项目。”

沈良内心激动,但表面保持冷静:“谢谢陈局长的认可,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明天我安排你去几个兄弟厂参观学习,你也可以实地了解一下推广的可行性。”陈局长继续说道。

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沈良连忙表示同意。

回到宾馆,沈良躺在床上回味着今天的收获。

技术交流会的效果超出了预期,不仅让他在业内初步建立了声誉,还获得了省里领导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场的很多厂都对他的技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意味着推广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不过沈良也意识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第二天一早,陈局长安排的车子准时到达宾馆门口。

司机是个中年汉子,操着一口浓重的本地口音:“沈工,今天咱们要跑三个厂,路程有点远,您准备好了吗?”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这次参观的真正目的。省里让他去看兄弟厂,绝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这么简单。

第一站是省内最大的钢铁厂——华光钢铁。

厂门口的标语牌已经褪色,但“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几个大字还能看清。门卫室里的老师傅戴着老花镜,仔细核对了介绍信才放行。

华光钢铁的厂长姓王,是个五十多岁的精干汉子。他热情地迎接沈良,但眼神中透着一丝审视。

“沈工,昨天您在会上的发言我们都听说了,”王厂长边走边说,“我们华光也想搞技术改造,但资金紧张啊。”

沈良明白了,这是在试探他的底线。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沈良仔细观察着生产流程,发现问题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设备老化严重,能耗惊人。最关键的是,生产工艺还停留在五十年代的水平。

“王厂长,您这边的设备利用率怎么样?”沈良看似随意地问道。

王厂长脸色有些难看:“说实话,开工率不到70%,产品质量也不太稳定。”

沈良心里有数了。这种状况下,任何技术改进都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观结束后,王厂长把沈良拉到办公室单独聊天。

“沈工,实话跟您说,我们厂现在日子不好过,”王厂长倒了杯茶,“如果您的技术真有那么神奇,我们愿意试试。”

“试试是可以的,”沈良放慢语速,“不过需要一些条件。”

王厂长眼神一亮:“您说。”

“首先,技术改造需要配套资金,虽然不多,但必须到位。其次,改造过程中可能需要停产几天,这个损失你们要承受。”

王厂长皱起眉头。停产几天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对本就困难的华光钢铁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能不能分步骤改造?”王厂长试探性地问。

沈良摇摇头:“技术改造是个系统工程,半拉子工程只会浪费资金。”

房间里陷入沉默。

良久,王厂长咬咬牙:“行!我回头跟班子商量商量,争取年底前启动改造。”

离开华光钢铁,沈良心情复杂。他能理解王厂长的难处,但也知道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很难成事。

第二站是红星钢铁,规模比华光小一些,但厂长的态度截然不同。

“沈工,我们红星虽然小,但敢闯敢试!”厂长姓李,是个四十出头的年轻人,说话干脆利落,“您的技术如果真有效果,我们马上就干!”

这种态度让沈良刮目相看。

参观过程中,李厂长不停地询问技术细节,显然是真心想要改进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