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一种难得的自信和魄力(2 / 2)

“目前还处于理论阶段。”沈良实话实说,“但我相信理论计算的结果。”

几个专家互相看了看,张处长开口道:“理论归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如果厂里支持,我希望尽快开始。”沈良回答。

“好。”张处长合上了本子,“那我们现在就去现场看看。”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生产车间。3号炉正在运转,炉膛里火光冲天,热浪扑面而来。

钢铁学院的教授走到炉子跟前,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确实,这台炉子的温度分布不太均匀。”

他指着炉膛的某个位置:“你看这里,明显比其他地方温度低。”

沈良趁机说道:“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问题。如果改进进气系统,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正说着,赵大山从另一边走了过来。看到这么多人围着炉子,他有些紧张。

“各位领导好。”赵大山连忙打招呼。

张处长点点头:“师傅,你在这台炉子上工作多久了?”

“十八年了。”赵大山老实回答。

“那你觉得这台炉子还有改进的空间吗?”

赵大山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沈良,又看了看领导们:“有是有,就是......怕改坏了。”

他的话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省科委的研究员问道:“怎么说?”

“这台炉子虽然有毛病,但至少能正常生产。”赵大山说得很实在,“万一改坏了,整个生产线都得停。”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沈良也明白赵大山的想法——求稳,不愿意冒险。

张处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安全生产确实是第一位的。”

沈良感觉到了危机。如果专家组认为风险太大,改造计划可能就要搁浅了。

他必须说服这些专家,让他们相信改造的可行性。

“各位领导。”沈良主动开口,“我理解大家的担心。但是,停滞不前也是一种风险。”沈良环视一圈,注意到专家们脸上的犹豫。他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刻。

“各位专家,我有个提议。”沈良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先在4号炉上做小范围试验。”

张处长皱眉:“4号炉?”

“4号炉已经停产检修两个月了。”沈良指向车间角落那台锈迹斑斑的炉子,“正好可以用来验证改造方案。”

钢铁学院的教授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不错。即使失败,也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赵大山松了口气,但随即又担心起来:“那台炉子毛病更多啊,好些零件都坏了。”

“毛病多反而更好。”沈良胸有成竹,“如果连问题最多的炉子都能改好,其他炉子就更没问题了。”

省科委的研究员点头:“有道理。那你需要多长时间?”

沈良心里快速盘算。以现在的条件,没有现代化设备辅助,所有改造都得靠手工完成。

“一个月。”他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时间,“如果厂里能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人手。”

张处长沉吟片刻:“材料没问题。人手方面......”他看向赵大山,“师傅,你愿意配合吗?”

赵大山有些为难。帮忙改造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万一出了问题,他这个老工人也脱不了干系。

但看着沈良期待的眼神,他最终还是点了头:“行,我配合。”

工程师提出疑问:“设备改造涉及的技术很复杂,光凭理论计算够吗?”

“当然不够。”沈良坦率承认,“所以我准备边做边调整,用数据说话。”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数据。

“这是我最近收集的3号炉运行参数。温度变化、燃料消耗、产量波动,都有详细记录。”

钢铁学院的教授接过本子翻看,神色逐渐凝重。这些数据的精确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

“你是怎么测量这些参数的?”教授问道。

沈良指向炉子旁边几个简陋的测量装置:“我自己做了几个温度计,还有一些简单的测量工具。”

实际上,这些数据大部分来自他对未来工艺的记忆,但现在只能说是自己测量的。

省科委的研究员若有所思:“看起来你对这个改造项目准备得很充分。”

“准备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实践。”沈良语气诚恳,“我相信实验会证明一切。”

张处长合上本子,做出了决定:“好,给你一个月时间。但有几个条件。”

沈良心中一喜,连忙点头:“您说。”

“第一,所有改造过程必须详细记录,包括失败的尝试。”

“第二,每周要向厂里汇报进展情况。”

“第三,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明显效果,必须立即停止改造。”

这些条件都在沈良的预料之中。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工程师还有最后一个担心:“万一改造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怎么办?”

“我会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沈良保证道,“而且赵师傅经验丰富,有他在旁指导,安全不会有问题。”

赵大山听到这话,心里暖洋洋的。这个年轻人不仅技术好,说话也让人舒服。

张处长最后问道:“你有信心吗?”

沈良直视着他的眼睛:“有!”

这一声回答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专家们面面相觑,从这个年轻技术员身上,他们看到了一种难得的自信和魄力。

“那就这么定了。”张处长拍板,“明天开始,你就专门负责4号炉的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