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无论关中任何地方发现蝗灾,只要消息传回长安,顾阳便亲往解决,一曲《灭蝗令》,灭尽了千百万只蝗虫,很快便遏制住了关中地区的蝗灾。
一时间,大唐天子爱民如子,敢吃蝗虫,感动上天,引来神仙相助,灭杀百万蝗虫的消息,传遍了关中各地,也传遍了大唐天下。
李世民在宫中挑选了一栋宫殿,取名为“迎仙观”,专门给顾阳居住。每日朝会结束,必会前来向顾阳请教各种利国利民的治国之道,安邦之本。
七天之后,李世民再次来到迎仙观,顾阳向其讲述了一些改善大唐生态环境的方法:“河西走廊当建防风林,剑南道需修阶梯堰……只要治理得当,无边荒漠也能变成千里绿洲。”
“多谢仙长指点,每次与仙长交谈,都让寡人受益匪浅。若是仙长能够长留大唐,必将是我大唐万民之福,江山之幸。”
顾阳微微一笑:“陛下,贫道乃方外之人,过惯了闲云野鹤。终究不属于这红尘俗世。眼下,该做的贫道已经都做了,该说的也都说了。贫道也该离去了。”
闻听此言,李世民连忙站起身来:“仙长,怎么突然就要离去?不能再多留些时日吗?是不是寡人没有招待好?”
顾阳摇了摇头:“贫道志在四海,岂可久恋红尘?”
李世民轻叹一声,万般不舍:“既然仙长执意要离去,寡人也不敢强留。不知仙长在哪座仙山修行?以后可还有再见之日?”
顾阳微微一笑:“莫问仙乡何处寻,人间丰稔即洞天。待到百姓衣食足,自有圣王功德满。”
说罢,顾阳起身走到大殿之外,脚踏祥云腾空而起,辟水金睛兽早已经在空中等待。
望着顾阳远去的背影,李世民久久无语。回到店内,李世民翻开那本《农政天工图》的最后一页,只见上面写着两行字:“盛世非因天赐种,明君自可地生金。”
看到此处,李世民心中万分感动,立刻召集画师、工匠,按照顾阳的模样画了画像,雕刻神像,供奉在迎仙观内。
自此之后,李世民便经常前往迎仙观,为顾阳的上香祈福。
三月后,关中某地蝗灾又起,遮天蔽日的蝗群扑向长安。蝗灾预警司第一时间察觉,秦叔宝亲自指挥百姓点燃蒿草烟阵驱赶蝗虫,数万只训练有素的鸭群冲入田间,三日吞尽蝗蛹。
李世民得知消息,欣喜不已,感念顾阳之恩德,将顾阳所授粮种取名为将新作物命名为“天赐粟”、“甘露薯”、“金珠棉”等,命司农寺广传天下。三年后关中大熟,饿殍绝迹;五年后边军皆着棉袄,霜雪无惧。
由于大唐得神仙庇佑,百姓乐业丰居,丰衣足食,国富民强。大唐的军力也越发强大,周边各小国陆续被大唐征服,大唐天子李世民成为真正的天可汗。
一时间,长安城万国来朝,大唐国力空前强盛,突厥可汗要给大唐天子跳舞,南蛮的酋长被迫吟诗唱词,不少小国国王来到长安城之后,甚至愿意放弃王位成为大唐百姓。
长安城中,也多了一座云阳观,关中供奉一尊年轻的青袍道人神像,那神像脚下还趴伏着一头长相奇特的异兽。
李世民亲自为云阳观题匾额“润物无声”。每逢收获季节,李世民必然会亲自捧着上林苑收获的粮食,来到云阳观,上供给云阳真仙。
更让人惊奇的是,那云阳观中栽种的几棵果树常年挂果,即便是寒冬季节,也有硕果挂于枝头。凡是活不下去的穷苦百姓,皆可来此摘果饱腹。